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家庭

“爱的陪伴”幸福两个家庭

发布时间:2021-10-21  来源:

  “他,什么都好!”中秋节当天,张清和许兵娥夫妇邀请张清妹妹一家来家里吃饭。许兵娥略带腼腆而发自内心赞赏的话语,让正在厨房忙活的张清脸上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什么都好!这是妻子对丈夫的最高肯定了。“别看她外表柔弱,内心强大着呢!”张清望着妻子许兵娥,脸上洋溢着浓浓的欣赏与爱意,“感谢她的一路陪伴。”

  1974年出生的许兵娥,湖北通城人。1976年出生的张清,湖北大冶人。他们同为湖北三鑫公司普通员工,这个重组的家曾获公司“最美家庭”称号,许兵娥两次获得公司巾帼建功岗称号。

  “真爱”与“孝道”无疑是这个“最美家庭”最动人的音符。

  主动陪亡夫父母过春节

  许兵娥与前夫是高中同学,结婚不久后儿子出生,一家三口过着安稳的生活。前夫从事井下一线工作,2000年的一天,前夫工亡的消息从天而降,26岁的许兵娥带着刚满5岁的儿子听闻以后,感觉天都要塌了。

  儿子即将上学,而且住的地方离学校较远,都是崎岖的石子路。因为三班倒岗位,许兵娥几乎无法接送儿子上下学,甚至他的一日三餐也是无法保证。

  通城老乡见许兵娥两年多来一人带孩子生活,太不容易了,便将老实敦厚的张清介绍给她。起初,许兵娥总是推脱。张清得知情况后,主动出击,从帮她搬水搬米修灯泡,到风雨无阻帮她接送儿子上下学。

  “张叔叔真的很好的。”渐渐的,这句话成为儿子的口头禅,也温暖和触动了许兵娥脆弱的内心。

  “我也失去了父亲,所以特别珍惜现在的家庭生活。”“珍惜”两字,对成家以后的张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有时候儿子更粘着张清,让许兵娥都有点吃醋了。

  前夫是家里的独生子,两个老人遭受沉重打击后,独自生活在通城农村老家,这一直是许兵娥心中的遗憾。这一切张清看在眼里。

  组建家庭的第一年春节,张清主动提出换班,与许兵娥一道回通城陪二老过年。丈夫的体贴与善良,让许兵娥红了眼眶。

  “除了去年疫情期间,每年逢年过节,我们都会带孩子回去陪二老。”许兵娥说,这样的陪伴,已经坚持了十九个年头,二老早已把张清视为亲儿子。二老常说,

  两家庭互助解决生活难题

  2006年,许兵娥怀上了双胞胎。当初夫妻还担心上初中的大儿子知道以后,会引起反感,没想到儿子得知后非常高兴,第一时间告诉了爷爷奶奶。

  也是这一年的一天,通城老乡传来消息,前夫的父母住的农村房子年限太久,连日暴雨天气导致多处墙面坍塌,二老怕他们担心隐瞒了灾情。

  为了此事,许兵娥失眠几宿。她斟酌再三,几次话到嘴边还是咽回去。一天夜晚,细心的丈夫问明情况后,一口答应了,“二老帮咱们照顾大儿子不容易,咱们省吃俭用,帮他们把新房子建起来,让他们住得舒坦一些。”

  老房子离县城远,交通不便,夫妻俩商量着在县城买一块地皮再盖新房,方便二老和孩子生活、上学。俩人拿出平日里的积蓄,利用休息时间轮流往返两地筹建新房事宜。

  年末,双胞胎儿子呱呱落地,一家人乐得手忙脚乱。大儿子宠爱地抱着两个小弟弟舍不得松手,一家人其乐融融。

  产假后,夫妻俩面临一个难题,同在一线三班倒岗位,照顾双胞胎儿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在这时,远在通城的前夫父母打来电话,“你们现在压力大,我们身体还硬朗,只要不嫌弃,还可以帮你们带一个娃。”挂了电话,夫妻俩抱在一起泣不成声。

  就这样,二老把双胞胎小儿子一直带到4岁,新房子盖在了县城马路旁,夫妻俩一得空便带上双胞胎大儿子回通城和二老团聚。

  “有了一大家子的陪伴,我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幸福。”这是二老挂在嘴边的话语。

  参加工作以来,许兵娥勤勤恳恳,遵章守纪。面对工段岗位空缺,她第一个主动申请补位,任劳任怨。她不善言辞,但同事有困难时,她总是热心帮助,不求回报。每年公司“三八”评选巾帼建功岗位标兵,几个班组的女工一致推选她。她所在的班组多次获得公司“红旗班组”称号。

  大儿子今年已经研究生毕业,在宁波工作,每次回家都给所有亲人带礼物。双胞胎儿子已满15岁,放假时会主动分担家务,还担任家庭的“按摩师”。

  “感恩妻子的一路真诚陪伴,让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说这话时,张清满脸的自豪感。(通讯员 贺晨 记者 朱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