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一棵湖蒿的“绿色革命”

发布时间:2021-10-31  来源:

  几天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公示,拟推介427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10亿元镇和亿元村。作为两项目的全市唯一,阳新兴国镇宝塔村成功“入单”。

  特色产业、全国推介、全市唯一,“亿元宝塔”是如何炼成的?其“大名鼎鼎”的背后,有哪些“独门秘诀”?26日,我们带着疑问,重访了宝塔村。

  “不想种也得种”——逼出来的产业

  走进宝塔村,满眼都是金灿灿的。田畈里、谷场上、大门前,人们正在收获着一年里最好的光景。

  村道边,刚满59岁的村民柯愈义,穿着整洁、举止得体,还一点都不显老,“村里环境好,家里有收入,人就显年轻。”柯愈义边说边笑了起来。

  40年前,他从十堰迁回老家开始承包耕地。20年前,一棵湖蒿改变了他的命运。

  柯愈义清楚地记得,2001年秋冬交汇时节,村干部拿着南京买回来的湖蒿根茎,沿着村庄叫喊“种苗不要钱”,却没人敢种。

  村里急了,召开党员干部会——“不想种也得种”。柯愈义是个党员,他和另外12名党员,分别领到了蒿种,种植了216亩湖蒿。没想到的是,到年关出售时,种植湖蒿居然比种植其他农作物的收成强得多。

  从此,柯愈义他们跟湖蒿结下了不解之缘。最高峰年成,柯愈义种植的湖蒿有30多亩,一年收入20多万元。

  党员领头种,村民齐参与,宝塔村的湖蒿产业做起来了,柯愈义他们就默默地让出部分土地面积,领着其他村民跟着种。

  从1个农户试种,到13个农户逼种,再到千家农户跟种;从1.6亩地到216亩地,再从1000多亩地发展到现如今的1万多亩。

  从县城的小市场到周边的大市场,宝塔村的湖蒿卖到了江西南昌、湖南岳阳、湖北武汉等周边城市,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宝塔村党总支书记艾义法说,宝塔村现拥有30亩以上的种植、养殖大户100多家,年收入过10万元的农户100多家,村集体年收入200多万元。今年,全村特色产业收入超过2亿元,其中湖蒿产业收入占70%。

  包厢里看菜单——找出来的市场

  阳新原来只有野生湖蒿,但没有食用湖蒿,何以引来这个高效益的蔬菜品种呢?一路走来,人称“湖蒿书记”的艾义法是见证人。

  他回忆,村里有一个叫柯旺梅的姑娘,在南京认识一个种植湖蒿的小伙子。2000年,柯旺梅的父亲到南京看她,特意跑到南京西霞区八卦洲镇查看湖蒿,并用蛇皮袋带回了一些根茎,扦插到1.6亩多自留地里,结果卖了2000多元。

  那时,宝塔村还是省级贫困村,这样的收入自然而然引起了村里村外的关注。艾义法就邀约镇里、带着村里的干部到南京“看蒿子”。

  一看、一问、一对比,艾义法震惊了。一亩地收入数千元,对于宝塔村这种移民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第一年,宝塔村13名党员干部试种的几亩湖蒿,略有利润;但在第二年,全村呼啦啦一下子种植了1000多亩。

  因为品质不好,蒿子卖不出去。村民们气呼呼地把割起来的湖蒿,堆放在村委会门口“示威”。

  “湖蒿种还是不种,怎么种好?”村里的党员干部开了几个会,也没有得出一个结论。

  此时,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一名挂职阳新县的领导,赶到宝塔村会诊,并提出,尽快组建专业合作社,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

  很快,宝塔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注册了“春潮”湖蒿品牌,并推行统一规划、统一设施、统一购肥、统一培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六统一”生产经营模式。

  有了组织、有了队伍、有了品牌、有了包装、有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证书、国家地理标志,还有县里、镇里的物资支持,宝塔湖蒿产业就这样风生水起地干起来了。

  为了打开市场,村里几乎绞尽了脑汁,吃尽了苦头。

  在武汉,他们躲在宾馆餐饮部的一个包间后面,察看客人食后的点菜单。

  在深圳,他们依托一个香港老板,试探着湖蒿能不能进入广州、香港市场。

  在北京,他们蹲守北京新发地市场,看有没有湖北的湖蒿,问摊主能不能交易湖北湖蒿。回村后,又定制了一批泡沫箱,将湖蒿送到了北京试销。

  在湖南岳阳,发现岳阳人特别爱食湖北湖蒿。他们就将原来种植的湖蒿品种由一个调整至三个,将原来晚上配送改为中午配送。

  如今,宝塔村生产的湖蒿已经营销到半径300公里的范围;湖蒿规模化种植面积成为全国第二,是名符其实的“湖北湖蒿第一村”,村集体年收入200多万元。

  产业当作事业——干出来的样子

  宝塔村,由阳新富河湖滩围垦而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排市、木港、王英山区(库区)农民移民在此,聚居成村,靠下河捕鱼、种粮种棉为业。

  如今,宝塔村人20年如一日,硬生生地把一棵湖蒿做成了一个富民强村的产业。

  “做强一个产业极为不易,要始终坚守绿色生态,把产业当作事业来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艾义法饱含深情地说。

  村里请来科技部门的技术专家,指导蒿农测土施肥、改良土壤、休耕轮作、秸秆还田、手工采摘等,提升湖蒿品质。

  围绕湖蒿产业,宝塔村发展运输运销、农村劳务、种苗供给、技术标准等服务业,输出技术顾问20多人,购置运输车辆50多台,年提供劳务岗位上万个。湖蒿种植辐射至全县8个镇(场)33个村。

  今年60岁的村民刘道柏做过乡医,又兼种湖蒿。随着设施的改善、技术的提升、刘道柏种植的湖蒿品质越来越好。几年前,刘道柏辞掉了乡医一职,一门心思种起了湖蒿。这些年,他还将自己总结出的一套扦插、采摘、包装技术指导实践,服务蒿农。

  一产带动多产,一业带动多业。如今,宝塔村湖蒿产业不再一枝独秀,名特优水产养殖产业、优质稻种植产业顺势而起,种植、养殖面积达到1.2万多亩。

  明港组村民陈新文,流转水面1000多亩,养殖鳜鱼、鲈鱼、黄颡鱼、甲鱼、对虾等名特优水产品,一年四季都有水产品出售,年收入过百万元。

  从一个湖蒿产业到水稻种植、水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依托湖蒿产业,宝塔村的特色产业做强了集体、做美了村庄、做富了村民。

  这些年,村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一手组织道德教育、文化娱乐、志愿服务,传递乡村文明新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手实施设施提升、管网改造、厕所革命、村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今年,村里还结合富河生态治理,果断实施退蒿还河,一举将河岸附近的2000多湖蒿面积全面清退,没有出现一例扯皮拉筋的事。

  七里组村民柯昌刚,2001年转行,专业种植湖蒿。现在,他家年种植湖蒿保持在30多亩面积左右,年收入20多万元。

  家里赚了票子、买了车子、建了房子……他第一个将富河河岸的6亩多湖蒿面积清退。“光赚钱不行,人也要讲点精神,有个干事创业的样子。”柯昌刚说。

  记者手记

  锚定目标的定力和担当

  阳新兴国镇宝塔村从一个普通的移民村,发展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梳理该村的产业发展路径,很清晰地得出一条经验:该村认准湖蒿富民的路子后,不计较眼前得失,不为环境所动,始终保持了一村一品发展的定力,久久为功,终有大成。宝塔村“咬定青山”的定力令人折服,为全市推广一村一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供了借鉴。

  一个产业的成长成熟,尤其是农副产品,具有较长的成熟期和较强的风险,不通过长时间地经营,从而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模式,就很难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宝塔村发展湖蒿产业,从当初村民不理解,到党员干部试种起步,到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注册“春潮”湖蒿品牌,再到成为“湖北湖蒿第一村”,每每面对观念的交锋、利益的平衡和市场的风险,宝塔村始终保持发展的定力,总能把不利因素作为前进的垫脚石。比如2011年间,由于过分增种致供过于求,市场湖蒿价格大跌,全村减收3000万元。面对产业发展的抉择问题,该村不是想到放弃或是另起炉灶,而是通过跑销路、开拓市场,步步为营解决问题,终使湖蒿产业由小做大、由弱做强。

  在市场发展的洪流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风险或是诱惑,宝塔村干部遇到困难没有摇摆不定,没有热衷于易于出成绩的“短平快”项目,而是始终锚定产业发展的长远之计。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建设富饶美丽的现代农村,就当如此。(黄石日报 记者 梁坚义 易木生 贺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