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汪武颈村:气正风清引领群众脱贫

发布时间:2018-11-14  来源:黄石日报

  时入初冬,天气转寒。阳新白沙镇汪武颈村青山连绵,屋舍俨然,溪水穿村而过。

 

  一处荒山上,刘付宝正和乡亲们一道锄草开荒,单裤短褂,额上汗水腾腾;村里的种养殖基地里,鸡群撒欢,王兰仙正带着8位村民打理杂柑果树……一片农忙新气象。

  汪武颈村有村民2565人,散居在19个自然湾,外出务工曾是主要收入来源。2014年,该村欠债100余万元,陆续戴上重点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综合考评落后村“四顶帽”。

  如何摘“帽”?汪武颈村痛定思痛,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转型路。

  “气正风清才有资格带领群众脱贫”

  79岁的马先仕有着40多年党龄。“过去村里干群关系很差,开个证明都要‘表示表示’才行。”因为这,从学校退休后,他一直不愿把组织关系转回村里。

  阳新县检察院驻村第一书记樊保华说,过去这个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基层党建薄弱,财务混乱,村民意见大。2015年,白沙镇党委和驻村工作队联合物色干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选举出一批有责任心、敢负责、有担当、愿做事的党员干部到村“两委”任职。

  班子一换,新风扑面。

  村支部将“主题党日”“三会一课”规范化、常态化,完善党员学习、支部议事、干部坐班、廉洁自律等规章制度,组织党员群众代表清算村财务账务,涉事干部清退余款。

  村里公路坑坑洼洼,村支书黄朝寅组织党员干部连夜修复受损路面,改造村级活动场所同步进行。新一届班子还通过开展慰问农村老党员、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激活了党员红色基因,重燃了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

  27岁的潘继利是大学生,听说村里差人,放弃武汉月薪6000元的工作回村任副书记。

  12日,记者见到他时,他刚走访完村民,一进门,拧开一瓶矿泉水喝下大半。“村里需要掌握电脑知识、能写会说的干部,所以我就回来了。”上任后,他摒弃村干部旧习,经常走村入户,聊家常、讲政策。

  樊保华说,“在农村基层,只有气正风清才有资格带领群众脱贫,才会赢得群众的信任,上下一心才能干成事业。”

  “党员扎根泥土,是一根桩、一面旗”

  一批党员、一个支部扎根基层,带来的是干群的和谐、乡村的巨变。

  3年来,汪武颈村在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阳新县检察院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带动下,修公路、水塘,安装路灯,改造电网,新建小学教学楼、卫生室、活动中心……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黄朝江等5户贫困户子女考上大学,村里帮忙争取助学贷款;汪祖银等4位新增残疾人生活困难,村里帮助落实生活补贴……

  村里环境大变样,原先不肯转组织关系的马先仕主动把关系转回村里,还成了村委会的党建顾问,每次开会提前到。

  “这些货,你点点。”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楼,副食杂货店的店主汪祖德忙个不停。他因病致贫,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开起杂货店,摘掉了贫困帽。

  更多的贫困户被纳入脱贫重点帮扶对象——

  7名贫困户当上了村保洁员;贫困户刘付贵在各级党组织帮助下开办起服装加工厂,30多人进厂务工;贫困户刘修江有部分劳动能力,通过就近务工月增收1000多元……

  “党员扎根泥土,是一根桩、一面旗。”黄朝寅说,班子活起来了,党员干部动起来了,贫困群众脱贫摘帽的决心、信心和斗志就被激发起来了。

  “产业发展带来了好日子”

  产业兴,村民富。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保障。

  然而,以前村里想发展产业,村民不支持,不同意,“一百个打破嘴”,因为没钱,怕亏本。

  如今,汪武颈村苎麻基地、莲子基地、服装加工、新型建材、油茶基地……一个个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开始茁壮成长。

  刘付宝与3户脱贫户贷款20万元,流转400多亩荒山,养鸡、养屯鸟、种柑、种桃、种茶。他说,有村“两委”和工作队帮忙,有国家的好政策,只要勤奋努力,好日子长着呢!

  在王悬兰仙家庭农场,满山的杂柑树上果实累累。王兰仙说,今年可产杂柑2万多斤,每斤10元,都是上门采摘,不愁卖。

  据了解,汪武颈村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发展特色产业,入股王悬兰仙家庭农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近百农户增收,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光伏发电站建成投产,带动8家贫困户户均年增收4000多元。

  “产业发展带来了好日子!”村支书黄朝寅心里美滋滋。

  2017年,汪武颈村整村脱贫出列,被评为阳新脱贫出列先进村、白沙镇红旗党支部、综合考评先进村和村集体经济达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