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汪武颈村四年摘了“四顶帽”

发布时间:2018-10-16  来源:黄石日报

  连绵的青山间,屋舍村落错落有致,清澈溪水穿村而过。绿水青山环抱中的阳新白沙镇汪武颈村,一片农忙的新气象。

  “这些货,你点点数。”14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楼,副食杂货店的主人、脱贫户汪祖德正忙着招呼店里的客人。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这个曾经“一病不起”的家庭,因精准脱贫迅速回到了正常生活轨道,摘掉了贫困帽子。

  跟汪祖德家庭一样,他所在的汪武颈村也陆续摘掉了贫困村、空壳村、三类村、软弱涣散村“四顶帽”。

  (一)

  幕阜山脉北麓,父子山与百福山之间,白陶公路与白沙公路交叉之处,便是阳新白沙镇汪武颈村。汪武颈村因处在咽喉之地而名。

  这个由430多户2565人的村子,村民们散居在19个自然村落中。过去,人们一直过着农耕时代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汪武颈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村里始终没能找到一条能持续发展的路子。在一轮又一轮的发展中落伍了。

  到2014年,汪武颈村陆续戴上了“四顶帽”。国定重点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366人。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里不仅没有一分钱的集体经济收入,还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务。

  还有,他们还是县里的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基层党建“三类村”。平时,村里想做点公益事业,村民“一百个打破嘴”;村级组织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影响力日渐弱化。

  绝不能让贫困代代相传,决不能被贫困拖了发展后腿。精准扶贫的春风如催征的鼓点,响彻千山万水,拂过千家万户。

  黄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阳新县检察院驻村扶贫工作队带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深入到汪武颈村精准扶贫……

  (二)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反复论证,确立了“强班子,打基础;聚民心,提水平;谋产业,增收入,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的工作思路。

  从选拔优秀村干部、配齐“两委”班子成员入手,他们充分运用“三会一课”,完善党员学习、支部议事、干部坐班、廉洁自律等规章制度,改造提升村级活动场所……

  近年来,该村实施的公路、水塘、路灯等300多万元的民生工程,全部交由党员和群众代表讨论实施;通过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公开选拔出7名村级保洁员。

  班子活起来了,党员干部动起来了,贫困群众脱贫摘帽的决心、信心和斗志激发起来了,“我要脱贫”的呼声空前强烈。

  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保障,是精准脱贫的重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破解贫困困局,汪武颈村完善基础设施,携手专业合作社,用市场的办法创新创业。

  四年来,该村充分发挥重点贫困村的帮扶资金的优势,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发展特色产业。村里的光伏发电站建成投产了,全村8家贫困户户均年增收4000多元。

  村里入股王悬兰仙家庭农场、汪武颈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近百个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年可增收15万元。

  如今,村里又开发出苎麻基地300多亩,莲子基地200多亩,大鹤山生态产业园200多亩。全村20多个农户创办了服装加工、新型建材、油茶基地等实体经济。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不漏掉一户贫困户”,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该村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保兜底“五个一批”工程,一大批贫困户走上脱贫之路。

  村支部书记黄朝寅认为,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无缝对接,是巩固脱贫成果,谋划长远发展的一种大胆尝试。

  (三)

  汗水洒山村,旧貌换新颜。汪武颈村精准扶贫无缝对接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摘掉了压在他们头上多年的“四顶帽”。

  去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366人中,已有102户339人实现脱贫摘帽。

  还是在去年,村里的综合考核评估跻身白沙镇第一方阵,村党支部被评为阳新县红旗党支部,阳新县精准脱贫先进村。

  智者常忧,忠者常劳。汪武颈村由此也翻开了崭新一页,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协调推进,激发村庄活力,凝聚党心民意。

  村里遗留下来的一大批疑难问题也迎刃而解。10年前,镇里在“三庄”修建泉家垅水库。由于占地补偿迟迟没有达成协议,习新、习老、习颈三个自然湾的保洁费一直拖欠不交,其他公益事业无法开展。

  村里多次同镇里协商,终于解决占地补偿的“十年之痛”。接着,通湾公路、抗旱基站、排涝水渠全部建成,三个组300多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4年前,铁铺组的财务账务一直没有公开,村民有意见,村组干部有委屈。村里组织党员群众代表进行公开清算。

  在群众代表大会上,涉事的两名干部当场清退了手中的余款。如今,铁铺租门口塘加固了,机耕路也修通了。

  人心齐,泰山移。汪武颈村的事业、产业发展顺风顺水,也深深地吸引大批返乡创业就业的村民。

  在外务工青年潘继利返村,竞选村支部副书记,精准扶贫、基层党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刘星组村民、脱贫户刘富贵返乡创办服装加工厂,安置农村劳动力30多人。脱贫户刘富宝携手四个脱贫户,开发阳亥垅200多亩山场,养鸡、养豚,种柑、种桃、种茶等。他说,有帮扶资金、有小额贷款、有产业补贴,只要勤奋努力,不愁过不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