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红三军团:赤色果城走出的钢铁之师

发布时间:2018-06-14  来源:东楚晚报

  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位于大冶市刘仁八镇刘仁八村,四周有云台山、通山、玉屏山、黄龙山和南山。这里素有“果城里”之称,山清水秀,是鄂东南地区战略要地,是一处“红色摇篮、革命圣地”。

  历史钟爱这片热土,革命选择这片宝地。1930年6月16日,红三军团在这里成立,迅速发展到一万余人,随后挥师南下,夺崇阳,攻岳州,战平江,打长沙,所向无敌,战绩显赫,成为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彭德怀、滕代远、杨尚昆、王平等从这里走出去的开国将帅,更是功勋卓著,彪炳千秋。

  为了缅怀不被忘却的历史,在1990年红三军团成立60周年之际,当时的大冶县人民政府在红三军团建军旧址上,出资兴建了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1992年,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被湖北省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对外开放,2007年被黄石市评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6月13日,记者走进了这片红色的土地,近距离感受红三军团的辉煌历程,在静默中舒展风云跌宕的历史画卷,也感知幸福安逸的现代生活。

  铁马冰河,不曾远去 

  参观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之前,在大冶市刘仁八镇文体站站长朱开刚的带领下,沿着一条乡间小路行走,记者先来到了该镇刘仁八村房垴湾一栋两层的古民居前。民居大门上挂有两块牌子:黄石市文物保护单位“红五军旧址”和大冶县文物保护单位“红三军团成立旧址”,挂牌时间分别为2016年6月和1984年8月。

  从斑驳的墙体和破旧的门框不难看出,民居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已经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但从那高大的马头墙、精美的门当、木雕如画的大梁、光滑照人的青石板以及精雕细刻的天花板等可以感受到,这栋古民居曾经辉煌的岁月。

  金戈铁马的硝烟岁岁远去,安逸平静的生活日日履新,破旧的民居和新式的民房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这褪色的墙体,这蒙尘的空间,并不能抹去88年前那气壮山河的革命征程。不远处的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就是鲜活的见证者。

  与热闹的校园相比,与活泼的孩子相邻,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这栋青灰色的古民居,在一抹抹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呆板而陈旧。然而,就是这栋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古老建筑,曾走出了叱咤风云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红三军团。

  跨过青石板铺就的排水沟,走进空旷的大厅,在雕梁画栋下,摆放着一块刻有党旗和铭文的石雕,上面挂有入党誓词。据纪念馆解说员黄晓琼介绍说,这块石头是当年特意从浠水运回来的“白云石”,将它雕成棺材的形状,是为了纪念那些为了革命而牺牲的英勇烈士。

  大厅右边第一间房是卫生室,里面陈列着医疗箱、酒精盒、镊子、注射器等医用器具,因长时间闲置已布满锈迹。大厅左边是战士居室,摆放有木板通铺、军旗、大刀、枪支等。整个布置简单而有序,再现了当年红军战士艰苦的战备生活。

  沿着木质的楼梯而上,二楼的展厅主要展示着红三军团革命的光辉历程。这一张张展板,记录了红三军团的成立、攻占长沙、五次反“围剿”等的战斗画面以及彭德怀元帅戎马倥偬的生平,可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二楼的左侧厢房,是红三军团总指挥部,彭德怀元帅和红三军团主要将领的居室,也是指挥部的作战室。房内的摆设都非常简陋,古老的桌椅、木床、油灯,依稀还有当年的缩影。然而谁能想象,这普通一套厢房,竟然当年万余钢铁之师的指挥枢纽呢。

  透过一方天井,随着讲解员的声音,80多年前的历史画卷,已然是“铁马冰河入梦来”。

  钢铁之师,丰功伟绩 

  一九二九年十月间,李灿、何长工奉红五军军长彭德怀的指令,由湘赣挺进鄂东南,开辟革命根据地。同年十二月,按军委负责人周恩来、聂荣臻的指示,配合中共大冶中心县委与打入敌旅的地下党员程子华、白一杰等取得联系,内应外合,举行了震掠全国的“大冶兵暴”。

  一九三0年五月间,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来到鄂东南,与红五纵队会师,在大冶、阳新边界,击溃敌二十军敦汝栋部,再次打开大冶县城,兵进黄石港、鄂城、阳新、咸宁等地,然后回师刘仁八到三溪口一带休整。六月初,彭德怀根据中央通知关于“阳新、大冶红军中央决定为第八军”的精神,在大冶县马对于村将第五纵队扩编为第八军,军长李灿、政委何长工,后来李灿病发,送上海医冶,军长改为何长工,政委邓乾元。

  六月中旬,彭德怀主持在刘仁八村地主刘步阶的庄园内召开红五军军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刘仁八成立红军第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腾代远任政委,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红五军、红八军,队伍由七千余人发展到一万余人。

  红三军团的建立,适应了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移,为红军队伍和各地革命武装的发展壮大,为推动湘鄂赣革命斗争形势的蓬勃发展,为苏区苏维埃革命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三军团成立后,迅速消灭鄂南咸宁,蒲蕲等六个县的地主武装,攻占湘北重镇岳阳,乘胜进击,攻打长沙,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以来,第一次攻下的省城,威震中外。在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战斗中,红三军团参加了数十次重要战役,在长征途中,英勇地参加了湘江、遵义、土城、会理等许多重要战斗,以及翻雪山、过草地等重大军事行动,为夺取长征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了解,红三军团建军当初之所以选择刘仁八村,是因为这里居幕阜山北麓,扼鄂东咽喉,东近长江、南依湘赣、西接荆楚大地、北邻大别山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四周有云台山、铜山、玉屏山、黄龙山、南山合抱环绕,是湘鄂赣捷径通衢,进可处城掠地、退可藏龙卧虎,是鄂东南地区的战略要地。

  或许许多人不知道,红三军团的革命火种在刘仁八山区点燃后,这里的英雄儿女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的战斗精神,更是可歌可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6月下旬,红三军团离开刘仁八时,留下红八军两个营及部份伤病员隐驻在郑家沟、金柯、孟家山等南山一带坚持打游击。9月驻扎在这里的队伍被新编为四、五两个纵队。11月,国民党派兵“围剿”果城里,鄂东南特委决定以警卫连为基础,将大冶、阳新、鄂城、通山、咸宁等地的游击队和红三军团留下来的一些伤病员集中起来,成立红七团,团长刘振山。指挥部设在大阳鄂边境地区的郑家沟村。

  1931年2月,鄂东南地区的军民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后,以红三军团留下的一些伤病员为骨干,吸收大批赤卫队员参加红军,成立了红八团,团长翟本山,政委李贞,红九团团长张勤,政委余壮飞。同时,在郑家沟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湘鄂赣独立第三师,队伍发展到2000余人,师长郭子明(后张涛),政委叶金波。

  1934年1月中旬,红三师取得木石港战役胜利后,队伍在木石港休息7天,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一月下旬,红三师返回通山黄沙,行至紫荆山王文驿时,中敌埋伏,被敌包围,全师兵力损失三分之二以上,以至鄂东南军民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

  孟家山,位于刘仁八镇西南山区的下纪村,地处大冶、阳新、鄂城、咸宁四县交界的边境大山区,由纪华明、乐家沟、毕家沟、孟家山等四个自然村组成,统称孟家山,整个孟家山地区约6平方公里。

  1932年初春,国民党反动派指令国军新七旅和大阳鄂三县的六里局民团“围剿”孟家山地区,说孟家山是“屯匪”的“匪窝”,村民都被赤化了,要斩草除根。当时的乐家沟、毕家沟、纪华明、孟家山四个村子被全部烧光,片瓦无存,尸横遍野,山沟里流趟的都是鲜红的血水。四个村子惨遭灭门之祸,孟家山成了“无人区”。如今这里也是人迹罕至,再也看不到“世外桃源”的气息,只有那凌乱破败的瓦砾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白沙口,位于大冶市刘仁八镇南端,周围山岚叠起,地势险要。早些年,这里是阳新县进入大冶刘仁八境内,然后西行至金牛至武汉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日寇西进金牛攻打武汉,重兵埋伏在白沙口周围一线,与日寇进行一场七日八夜的血战,这就是历史上的“白沙口阻击战”。

  在白沙口阻击战中,尤为惨烈的是扳罾垴战场。扳罾垴山就在三眼桥的左侧,一峰凸起,像是一道屏障俯瞰着白沙口。据当地的老人回忆,当时日寇的飞机、大炮将扳罾垴的山顶炸平了好几尺,尸横遍野、血肉模糊,驻守在扳罾垴的国民党军队将士200余人无一幸存。

  赤色果城,见证了多少英雄儿女浴血沙场的壮丽诗篇!

  英魂当慰,正气长存 

  为了缅怀不可忘却的历史,在1990年红三军团成立60周年之际,当时的大冶县人民政府在红三军团建军旧址上,出资兴建了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大门外正上方悬挂的“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馆名,由开国元勋王平上将亲笔题写。

  1992年,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被湖北省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大冶市委、市政府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进行了部分维修和重新布展。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对外开放,纪念馆共设9个展室,有将帅生平简介、亲笔题词和战斗画面、陈列革命遗物、生活用品80多件。2007年,被黄石市评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1年,被黄石市委宣传部评为“黄石十大美景”。

  红三军团建军旧址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重要革命遗址,它的维护和保存,对研究湘鄂赣边区革命斗争史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史,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提供了实物见证,它的发掘和利用,向广大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固定场所,做到“以史育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红三军团建军旧址自一九八四年列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划定了保护范围,立了标志,有了专人负责。湖北省文化厅、大冶市委市政府、黄石市文物管理处、大冶文体局前后数次拨款维修。

  2016年8月份,红三军团纪念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了修缮,如更换天井周围的腐烂的木板、用树桩顶住受力的木梁等。

  同时,大冶市文物局所做的红三军团遗址的保护和修缮规划,已经报给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已经审批同意维修。这次规划涉及2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红三军团纪念馆长期应用、发展的保护规划,类似于远景规划,根据现在的情况划定范围,以及以后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就是对红三军团纪念馆进行完整的修缮。

  刘仁八镇政府也在规划对红三军团纪念馆进行景点扩建,将纪念馆开放为“大冶市红三军团旧址旅游区”。项目内容主要对红三军团旧址红色旅游景区内的公路、纪念馆、配套设施等进行改扩建,打造“一个中心四个功能区”(中心景区、公共服务区、红色体验区、果园采摘区、民俗风情区)。

  2017年5月初发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湖北14个红色景区榜上有名,其中,大冶市红三军团建军旧址入选。

  随着纪念馆被不断保护、修缮和开发,红三军团的光辉历程也被更多的现代人所知晓。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2009年6月,部分黄石籍老红军、革命将领后代、党史研究专家以及与红三军团渊源较深的38军代表抵达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参加纪念红三军团成立79周年活动。曾在黄石浴血奋斗过的17位革命将领,如王平、滕代远、何长工、乔信明等的后代齐聚黄石,缅怀先烈足迹,感受时代变迁。彭德怀侄女彭钢将军特别为此次纪念活动题词:“继承红三军团光荣传统,发扬红三军团革命精神。”

  2016年2月23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重走长征路写生之旅”活动发起人刘增宪副教授一行来到大冶,参观考察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刘增宪说,他要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举办重走长征路“大型红军长征系列图展”,让更多的后生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

  2017年11月5日上午,湖北理工学院数理学院全体教职工党员赴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缅怀革命先辈,传承民族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纪念牌前,全体教职工面对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让灵魂受到洗礼,让心灵得到净化。

  今年“六一”之前,黄石边防检查站的二十余名官兵来到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与刘仁八镇小学的学生们共度“六一”。官兵们穿着笔挺的军装,踏着矫健的步伐走进操场,站成一队和同学们一起升国旗,一起面向国旗敬礼,一起缅怀革命的辉煌历程。

  ……

  “2005年来纪念馆工作之前,我对大冶的红色历史以及红三军团的建军史,可谓什么都不懂。”十几年来,黄晓琼接待了一个又一个参观活动,也对红三军团的革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她的话说,“如果刚来时是被动接受,现在则是主动去了解。”

  黄晓琼2005年刚来纪念馆工作时,几乎一片茫然,不仅自己这方面知识浅薄,而且馆里没有任何完整的资料,甚至连像样的解说词也没有一份。“有时候是边打扫卫生,边看仅有的展板了解一些史实。”

  后来,黄晓琼一边通过查找相关书籍学习,一边向当地的红史专家胡安诗求教,才慢慢整理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宣传、申报资料,也对红三军团的历史产生来浓厚的兴趣。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些老党员在参观展板时,逐字逐句地读,并指出错误之处和提出相关建议。“现在用的解说词,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中不断完善的。”

  在多年的讲解过程中,黄晓琼有点遗憾,“许多年轻人来这里参观,纯粹是新奇,而不是学习,拿手机拍拍照就了事了。”黄晓琼表示,普及红色历史,弘扬革命精神,在年轻一代尤为重要。

  一位80后的讲解员的心声,或许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深思考。

  记者手记 

  每每近距离触摸着厚重而鲜活的红色历史,总有一份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伫立在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一张张历史相片和历史事物面前,静默中,记者的思维早已穿越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中。馆内的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件实物都诠释着一段历史,完整地反映了红三军团光辉的战斗历程,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

  历史的画面,可以定格在一张相片上。可那些已经触摸不到的场景和无法聆听的呐喊声,能真正感受到和聆听到吗?

  是的,这里是比较陈旧,摸着那些木质的护栏,就像摸着耄耋老人干瘪凹凸的手臂;是的,这里是比较朴素,生锈的梭镖、缺口的大刀、老旧的土铳、发黄的照片……构成了展厅的全部。但正是因为陈旧和朴素,才能毫不修饰地展现历史的沧桑,才能给后来者真实的震撼。

  “这里的每一片丛林,都隐藏过红军警惕的眼睛;每一条山道,都留有红军行进的足迹;每一条溪流,都映照过红军的战斗英姿;每一个坳口,都回荡过红军凯旋的笑声;每一棵古树,都记得红军张贴的标语;每一束青草,都记得红军伤口的血滴……”看着这样的话语,我们又该如何思考呢?

  或许,正如黄晓琼所说,年代一代无法解读那一双双深邃的眼神,也无法想象当年血与火的战争场面,但这看似固态的画面,隐隐中,却是枪炮声、呐喊声扑面而来,让我们的血在燃烧,心在澎湃。

  就在此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撞击着我的心灵,肃然起敬。我想得最多的一个词:脊梁。人民的脊梁,民族的脊梁,国家的脊梁。正是因为这种如钢铁一般坚挺的脊梁的存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不畏风雨走到今天,我们的民族才能历经坎坷屹立在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走出馆址的大门,阳光一片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