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陈贵镇王祠村陈席珍湾重视耕读传家 200人村庄走出52个大学生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东楚晚报

 

    走进大冶市陈贵镇王祠村陈席珍湾,一排排干净整洁的民居院落、一畦畦错落有致的菜地农田,还有精致的小园,复古的小长廊,被金黄的油菜花簇拥着,让人恍如走进了城市里的小公园。

    这是一个人口仅200人的小村庄,却走出52个大学生。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十几户村民捐出自留地,在当地传为佳话。

  美化村庄

  十几户村民捐出自留地

  陈贵是有名的矿业小镇。以前,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村里办了2座冶炼厂,虽然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可浓烟、粉尘也多起来了。“路面被压得坑坑洼洼,树上的叶子总蒙着一层灰。”村民们对此意见很大。

  陈席珍湾理事会会长陈祖胖介绍,以前村里没有广场,没有门口塘,环境不好,大家都想有所改变。2014年,为谋求生态转型,陈贵镇关停42家“五小”企业,其中包括村里的两座冶炼厂。

  趁着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契机,湾子里村民多次商议,投入人力物力美化村庄环境,修建期盼已久的门口塘。

  但在哪里建呢?最适合的位置在祖堂前的一块区域,但那是各家各户的自留地,其中陈祖胖家的面积最大。“为了湾子的公共事业,我把自家的地捐出来,家里人都支持!”为挖建门口塘,陈祖胖决定带头捐出2亩多的自留地。

  在陈祖胖的带动下,10多户村民纷纷捐出自留地,用于修路、建广场。除了上级配套资金,理事会还倡议奔走,村民们自愿捐款,补足资金。

  村支书王清波说,农村的公益事业最怕人心不齐,最怕扯皮拉筋,陈席珍湾村民的做法,让大家交口称赞。

  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陈席珍湾大变样:进村道路拓宽,空地建游园,还种上绿植;门口塘建起来,还砌上护坡,修上护栏;广场建起来,还围起长廊,装上健身器材。

  年轻人大多外出,湾子里大多是老人,文化礼堂旁边,新建一个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

  “有了门口塘,大家能洗衣洗菜,文化广场提供休闲娱乐。”村民陈国平说,去年过年,外出返乡的村民看到新面貌,赞不绝口,连走亲戚都倍有面子。

  如今,村民们能在文化广场健身,或者去游园散步,还能在互助养老服务中心下棋、看书、听戏曲。

  崇文重教

  小村庄走出52个大学生

  走进陈席珍湾,就能看到名为“万卷堂”的文化礼堂,这既是湾子某位先祖的名讳,也是先辈教育后人要有读书破万卷的毅力。

  这个湾子不大,大学生人数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湾子常住的人口100多人,加上在外的约200人。”陈祖胖介绍,湾子历来重视耕读传家,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最多的一家有5个,最牛的学霸考到清华大学。

  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后,湾子里几年内考出10个大学生,在当地引起轰动。

  “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可金贵啦!哪个村要是考出来一个,那就跟中了状元一样,到处敲锣打鼓庆祝。”陈祖胖今年70岁,回忆起当年的热闹场景,就仿佛发生在昨天。

  为了鼓励考学,村里请人做了十块牌匾,谁家考上大学,村里就送一块。结果,没几年牌匾就送完了。后来考上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也就不再送牌匾了,但十块牌匾的故事却在当地广为流传。

  陈祖胖介绍,陈席珍湾子里有一个小学,取名为八德小学,由周围8个陈姓湾子共建,周围一带的孩子都在这个小学读书识字。老人说,这个小学建于清朝末年。直到1972年八德小学废弃,现在是一片绿地。

  乡村美化是外在,乡风文明是内在,这个小湾子内外兼修。

  “以文传家,才能持久,改变农家子弟的命运。”村民陈国平说,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就是飞上枝头变凤凰。家家户户都较着劲,不比吃不比穿,而是比考上什么大学。再困难的家庭,也要供孩子读书。如果哪家没考上一个大学生,大人都会不好意思。

  乡风文明聚人心。陈贵镇党委书记吕叙旺说,这里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小孩,要用功读书,长大要做文化人、文明人。陈席珍湾正是有好的家风、学风、乡风,才将村民紧紧团结一起,才让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出了这么多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