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要闻

【改革开放四十年】刺绣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8-12-04  来源:

  上世纪80年代,当风华正茂的刘小红站在三尺讲台上时,她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接过奶奶手中的针线,将这不起眼的针线活当成一辈子的事业;进入新世纪,当已为人母的刘小红,站在大冶、黄石街头摆地摊卖刺绣作品时,她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能飞上太空。

  一举成名天下知!2016年,《星云之梦》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入太空,刘小红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多次受邀出国访问交流,蜚声海外。2017年,尹家湖畔的刘小红刺绣艺术馆隆重开馆。

  痴迷刺绣20多年,刘小红成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受她影响,丈夫、儿子、女儿、女婿,都选择从事与刺绣相关的工作,传承大冶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小红:七峰山上代课老师

  刘小红生于1968年,她是家中长女,有3个弟弟。“其实跟同龄人比,我从小没吃过什么苦。”刘小红说,她是父母结婚7年后才出生的,被父亲视若掌上明珠。

  刘小红的父亲是阳新白沙镇上的老师,父亲一有空就拿上画笔,带着刘小红去田野写生,教她涂抹各种颜色。田野里金灿灿的油菜花,成为她童年记忆里最靓丽的色彩。

  许是父亲的无心插柳,滋养了刘小红的艺术细胞。奶奶是白沙镇远近闻名的刺绣艺人,经常几个月不着家,被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请去做女红,绣嫁妆、婴儿鞋帽。耳濡目染下,刘小红从小就对刺绣产生浓厚的兴趣。12岁时,她就跟着奶奶学习刺绣,还挺有天分。

  1983年,刘小红高中毕业后,在七峰山职工子弟学校当代课老师,她把刺绣当作一项业余爱好。只要有空,她就拿着针线绣起来,几个表姐出嫁的床上用品、家具装饰品都是她绣的。

  就在七峰山上,刘小红经人介绍,结识了丈夫彭国强。当时,彭国强是603地质队的普通工人,在七峰山上搞勘探。

  彭国强:身世坎坷的孤儿

  与刘小红的幸福童年相比,生于1964年的彭国强就要坎坷许多,他是一个孤儿,被寄养在大冶罗桥一个农户家中。

  当时没有孤儿院,为了抚养彭国强,大队规定寄养家庭每天能拿5个工分。他与村里孤寡老人为伴,共同生活。

  “大家都对我很好,供我读书,把我养大。”彭国强说,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逢年过节,村民都请他去家里吃饭。看别人家的小孩有钢笔,彭国强很羡慕,大队送给他一支。

  1984年,彭国强当兵入伍。退伍后到大冶603地质队当工人。1990年,刘小红和彭国强结婚,没有办酒席,也没有拍婚纱照。直到1997年,两人才补拍一张婚纱照。

  单位考虑到彭国强无父无母的特殊情况,派人派车帮他接亲、布置婚房、放鞭。“领导知道我困难,不准司机拿烟拿红包。”彭国强回忆,婚房是单位分的一间小平房,单位和同事们很照顾他,还凑份子送了个大红包。而现在,他们一家都住进崭新的电梯房。

  刘小红街头卖水果,父亲教她认秤

  婚后的生活,柴米油盐的小日子并没有那么如意,各种辛苦接踵而至。结婚后,刘小红辞去教师工作,来到大冶生活。勘探队常在野外,彭国强经常一个月都不着家。

  1991年,刘小红生下女儿彭肖肖,一家人全靠彭国强养活,生活的压力陡然增大。“我父亲1989年生了一场重病,我的3个弟弟还在读书。”刘小红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994年她开始在街头摆地摊做小生意,卖过水果、做过缝纫、开过代销店。

  刚开始在大冶街头卖水果,刘小红连秤都不认识,急得大哭,父亲从白沙赶来帮忙,教她认秤。碰到熟人,特别是学生和老师,刘小红害羞得不敢见人。她说,一辈子没吃过的苦头,在那些年都吃遍了。练习刺绣成为她闲暇时的寄托。

  逢年过节或是亲戚朋友家有喜事,别人送礼,刘小红就送一幅刺绣作品,很受大家喜爱。

  大人每天为生活奔波,但孩子们的世界里却充满欢乐。家里保存的老照片里,有一张刘小红和女儿彭肖肖在代销店门口的合影,7岁的彭肖肖扎着小辫,笑成一朵花。“我觉得还好吧,我们那么大的孩子,都是这样过来的。”回忆儿时的生活,彭肖肖却不觉得辛苦。

  1995年,彭国强成为当时大冶首批下岗工人。夫妻俩凑了一点钱,买了一辆三轮麻木,彭国强当起“麻木”司机。后来“麻木”被淘汰,彭国强又买了辆面拖。

  1997年,儿子彭涛出生,一家人的压力更大了。在彭肖肖的记忆里,父亲彭国强每个月发工资,都会先给正在读书的舅舅们。彭肖肖说,外公1995年去世后,妈妈刘小红成了整个大家庭的主心骨。

  卖刺绣作品,一家人露宿街头

  虽然年轻时每日为生活奔波,但刘小红从未放弃对刺绣的热爱。一开始,彭国强并不理解。他认为,绣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

  有时,刘小红在家沉迷于刺绣,甚至忘了做家务。彭国强开车收工回家,肚子饿得咕咕叫,看到刘小红不紧不慢地穿针引线,气得他抢走针线,剪掉刺绣。

  有人建议,把刺绣作品试着卖一卖。刘小红让彭国强拿到街上摆地摊。

  彭国强拿着几幅作品,到黄石工人文化宫广场摆地摊,那里人流量很多。一幅作品几百元,大受欢迎,很快卖掉了。“做刺绣比上班还强些!”彭国强说,第一次将刺绣作品卖出去,给了他们很大鼓舞。

  刘小红在家制作,彭国强负责售卖。一开始,广场管理方不让彭国强摆地摊,围观市民却帮他发声:“刺绣这么好的传统工艺,应该支持!”于是,广场给他设了一个位置。

  最辛苦是放暑假的时候,为了节省运费,一家人都在广场守摊,晚上席地而睡。“夏天广场地面很烫,只能泼些冷水降温。”那段艰苦的日子,刘小红记忆犹新。她说,直到半夜才凉一些,他们才睡得着,两个孩子跟着,也吃了不少苦头。

  虽然辛苦,但靠着刺绣,刘小红养活了一家人,还在大冶城关买了一套房,一家人住进新房。

  她卖掉房子开刺绣馆

  有人对刘小红说,她这些刺绣作品好是好,但是档次不高,再好也是地摊货。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她。

  2008年,刘小红决然卖掉新房,在大冶街头开一家小店——刘小红刺绣馆。这是一个仅有20多个平方的小店,前面是门面,后面住家,一家人挤得满满当当。

  但刘小红坚信刺绣有市场,付出总会有回报,手工艺人终会迎来春天。她说,大冶搞刺绣的人不多,能坚持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她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

  “有时候赶工期,我有空也会帮妈妈刺绣,忙到凌晨两三点。”彭肖肖说,当时很多人认为母亲卖掉房子开店的行为很疯狂,但在她看来,只要认定目标,就能坚持做好。

  刘小红的决定,得到彭国强的支持。他放弃开车,学习装裱技术,在店里帮忙。而一有机会,刘小红也会出去长长见识,学习外地绣法。

  随着眼界越来越开阔,刘小红在汉绣基础上,兼收苏绣与湘绣精华,融入西式、古典和现代的元素,创造“双面打籽绣”“巢针绣”“双面盘金绣”和“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4种独有绣法。

  为了摸索“双面打籽绣”,刘小红尝试了7个月。“绣了又拆,拆了又绣,非常痛苦。”刘小红介绍,这种绣法立体感强,有浮雕的感觉,效果与传统作品大不一样。

  作品遨游太空,一家人传承刺绣

  刺绣跟作画一样,笔随意走,针随心走。二十多年来,刘小红的手艺越发纯熟,作品屡屡获奖。2009年,她的作品《青花瓷》获得“七夕女工”铜奖;2010年,作品《戏猫》获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2012年,作品《双面打籽绣》获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

  而刘小红本人,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湖北民间工艺美术家、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太空之家”的内壁上,挂着刘小红创作的刺绣作品《星云之梦》。《星云之梦》翱翔太空之时,刘小红的名字也传遍大江南北。

  2017年在大冶市政府的支持下,尹家湖畔建成刘小红刺绣艺术馆。艺术馆和一些单位合作开班授课,培养民间绣娘,让更多人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今年10月,刘小红在咸宁开了第一家分店。

  女儿彭肖肖原本是学声乐专业的,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当音乐老师。看到刘小红一个人操持刺绣实在太辛苦,她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回家学刺绣。彭肖肖结婚时,穿上了刘小红亲手绣制的嫁衣。

  现在,刺绣已成了刘小红一家人生活的全部——刘小红负责刺绣技术;彭国强负责装裱;彭肖肖负责设计;女婿张涵负责销售和开拓市场;彭涛读大四,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也将回到刺绣馆,从事刺绣设计工作。

  传承刺绣成了这一家人的事业。刘小红说,她刺绣靠的就是坚持。她最大的愿望,是让更多的人爱上刺绣,将大冶刺绣进一步发扬光大,将刺绣产业做大做强,让刺绣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