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要闻

东楚晚报联合多家单位启动“金秋助学”

发布时间:2017-07-20  来源:东楚晚报

  从2001年到2017年,17年大爱传承,17年一路相随。

  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东楚晚报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金秋助学·第十七次助学行动”,今天再度起航。我们郑重向热心读者、爱心企业发出倡议:献出一份力量,助寒门学子飞得更高。

  17年感谢有你,一年又一年,我们相约在夏季。从最初的零散、个人捐款,到逐年增多的大额捐款,黄石人的爱心因为助学汇集到一起。在广袤的东楚大地上,我们践行着责任和坚守,书写着大爱和传承。

  17年风雨兼程,一位又一位,我们信守着承诺。不仅让慈善的种子变成了参天大树,更让豪迈的承诺变成了文明基石。受助学子也擎起爱心的大旗,紧握助学的接力棒,不忘初心,奔走在薪火相传的路上。

  回顾过去16年,2578.853万元助学善款,惠及9237名学子。“助学行动”一路走来,“金秋助学”已成为令老百姓信服、公开透明的爱心公益品牌。

  回望过去,传递、传播、传承,感动、感佩、感恩。无数流淌在心中的声音,凝聚成行动,今日,我们再次出发。

  点点爱心之火熊熊燎原 

  还记得2016年7月,家住上窑的双胞胎兄弟王井望和王井明,双双考上大学,可单亲妈妈徐凤面对两份大学录取通知书,默默抹泪。弟弟不想让妈妈为难,懂事地说:“实在不行就让哥哥去上,他考得好些。”

  本报报道此事后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众多爱心涌向双胞胎兄弟,大楚网等多家媒体也聚焦双胞胎兄弟。一些爱心企业站出来,鼎力支持双胞胎兄弟,黄石金花大酒店承担了兄弟俩每人每年3000元费用,连续4年。

  不只双胞胎兄弟,每年都有学子得到爱心的帮助。情系莘莘学子,爱撒朗朗东楚。从2001年7月16日起,东楚晚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和社会影响力,呼唤全社会的关怀与资助,发起“助学行动”,为一些亟待社会援助的莘莘学子送去爱心,帮他们顺利踏入大学校园,完成各自青春的梦想。

  从“一助”2万元助学款点燃星火,到“十六助”累计募集2578.853万元助学款熊熊燎原;从第一批几十名受助学子如沐春风,到2016年总计9237名学子浸润甘霖。

  公益无论大小,爱心不分轻重。今天,2017年“金秋助学·第十七次助学行动”正式启动。今年,我们期待让更多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走进梦想中的菁菁校园。

  为此,我们向热心读者、爱心企业发出呼吁和倡议:伸出您的双手,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命运也许就此改变;奉献一片爱心,众多寒门学子将走上新的人生起点!如果您愿意为他们尽一份力,请拨打本报捐赠热线:0714—6537777、13872052986(孙记者)。

  如果你的孩子或者你本人今年高考过了本科录取分数线(原则上为一、二本高校,不包括独立学院),却在为学费发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为你认真登记、严格审核,分批发放助学金,全程确保公正、透明。求助热线:0714—6537777、13872052986(孙记者)。

  另外,为了让公益更透明,让市民更直观了解学子励志故事,善款募集过程中,我们将以网络直播的形式,走访品学兼优、自强自立的学子家庭,分享感人的故事,上映真实的温暖。

  大义企业和爱心个人 

  17年坚守 

  “今年我还要帮助5名学生。”昨日,与本报助学活动相伴17年的老朋友、黄石市中山高教站校长叶丰收又来了,今年他将继续资助5名学子上大学,每人5000元。

  从2001年第一助到2016年的“十六助”,每年,他都会资助寒门学子上大学。至今,他已拿出50余万元,资助了70多名学子。16年助学,他没有落下一次,今年他又来了。

  “因为我也曾困难过,现在我有能力了,帮助这些学子是我的义务。”昨日,叶校长拿出随身携带的一份名单,其帮助过的每名学子的电话都写在上面,他也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给了这些学子。“如果你们遇到困难,一定记得给我打电话。”每年,叶丰收都对这些学生这样说。

  在他资助过的大学生中,有许多成家立业者,常常带上爱人和孩子来看他。当看到他们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叶丰收感到无比满足。

  助学路上,有你有我,还有他。还记得那个一点都不闲的“东方闲人”吗?他从不告诉记者名字,也不留电话号码,连续4年都来本报助学。记者侧面打听才知道,他只是一般的上班族,孩子刚参加工作,生活并不富裕。

  去年,当他来到本报捐资助学时,记者看到他的T恤衫已经洗白了,右肩膀处还有一个破洞。“衣服划破了。”记者提醒。“东方闲人”随口说:“破很久了。”他把钱放下,就转身走了。

  17年里,还有那么多的爱心企业让人铭记,留下的不止是感动。

  2005年,黄石市大桥局帮助陈前淄圆梦大学。2009年,市大桥局又帮助他弟弟陈前涛圆梦大学。全家人十分感激,特意以兄弟俩的名义制作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捐资助学,情深似海”。

  自2001年开始,为了帮助家庭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市大桥局每年挑选几名品学兼优的新入学大学生进行帮扶,这项活动连续开展了16年,受帮扶的学子累计180余人。

  提及劲牌公司,很多学子都心怀感激。“我是劲牌阳光班的学生,上高中就得到劲牌公司的馈赠。上大学前,劲牌公司给了我3000元学费……”黄石先后有30多所学校、5000余名学生得到劲牌公司的资助。

  17年来,爱心企业队伍日渐壮大,福建商会、灵溪食品公司、海泰房地产、华森房地产、鑫鹏铜材、爱康医院、磊琪鞋业、凯程环保、金虹大厦……

  记住这群人,记住这些企业,因为他们的爱,才有众多学子梦想成真!

   受助学子不忘初心 

  将爱传承 

  2007年“第七次助学行动”上,来自汪仁镇的孤儿汪钢代表全体受助学子,上台宣读了《感恩承诺书》。他说:“其实我一直坚信,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贫困,我们仅仅只是缺少金钱,经济的困难终归是暂时的,这一切会慢慢变好。当我们学有所成之际,步入社会之后,我们要把今天收到的爱心,和所有的爱心大使们一起,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汪钢做到了,大学期间,每年志愿为社会服务不少于40小时。10年来,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每年捐出200元加入助学队伍。“今年我想多捐点,工资提高了。”汪钢说,现在已成家立业,有孩子了,更想去帮助别人。

  从“一助”开始,感恩、传承的种子,在这些学子心中早已生根、发芽、开花。

  还记得2009年,罗翠云将黄石格莱卡国际俱乐部总经理刘先生捐赠给她的4年学费共4.4万元,现场拿出2万元,转赠给与她一样出身寒门的6名学子。

  “从现在开始,我将把自己置身于整个社会。‘谢谢’这两个字是很好说的,但如果只会说,而不能将这份感恩的情怀化为实际行动,将这份大爱传递,那再多的感谢也是没有意义的。”罗翠云的肺腑之言,感动了众多学子的心。

  李晨龙和李晨锋兄弟俩分别在2003年、2006年在本报的助学行动中圆梦大学。他们的妈妈徐霞抹着眼泪说:“一定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感谢帮助我家的好心人。”从2006年开始,她就成为一名义工,每年助学行动中也有她的一份心意。

  爱是接受,爱是付出,爱是传递。助学路上,有了这股感恩和传递的力量,大爱必将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