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黄石

阳新布贴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0-04-26  来源:

  缝衣时裁剪下来的边角余料能做什么?在阳新县84岁老人蔡月娥的眼中,这些布料都是宝。

  以黑色或深蓝色的土布作底,用鲜艳亮丽的彩布在其上贴花,就可以制作出精美的阳新布贴。神话传说、飞禽走兽、福禄寿喜样的图案融为一体,大色块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针线做工的“遇折回转”特点和绕边的细密性又体现出做工的精致,装饰在衣物上显得别具一格,装裱起来挂在家中也是风味十足。“这是我们阳新县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蔡月娥说。

  艺术价值被发掘认可

  据曾任阳新县美术馆馆长的尹关山考证,阳新布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古时,阳新地区农村女孩12岁开始,便在母亲或奶奶的指导下,用五彩的布料练习拼贴。待到出嫁时,就把制作嫁衣剩下的各色边角余料,装进一个别致的“布角包”带到婆家。等到怀孕以后就做起各式花样的布贴物,给还未出生的小宝宝准备漂亮的衣物和玩具。亲戚朋友家中有小孩生日时,也可以当做礼物相送。

  布贴的花样在母女之间代代传承至今,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野趣十足,有着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我6岁就开始跟着外婆和母亲学习制作阳新布贴。”蔡月娥说。七十多年里,她立足传统,不断创新,整理出了200多种刺绣纹样,极大地丰富了阳新布贴的内涵。

  虽然从小就对布贴制作耳濡目染,直到1985年以前,蔡月娥并没有意识到阳新布贴的艺术价值。

  那年初,被单位安排搜集阳新民间艺术品的尹关山,在木港街偶然看到一个小宝宝胸前围着一件以布贴手艺制成的馋兜,一经询问,才发现那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寻常物件。

  发现其中艺术价值的他,经过精心整理和设计,与4位制作布贴的好手蔡月娥、程兰香、王金定和方吐云一起,耗时近3个月,完成了《大虎头》《狮子抛绣球》等7幅巨型作品,参展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引发轰动。

  虽然已经是30多年前的事,蔡月娥记忆犹新:“那三个月非常累。作品获了奖,我非常自豪。”

  之后阳新布贴多次被送到海外参展,蜚声中外。2008年,阳新布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7年,蔡月娥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积极探索市场化道路

  尽管阳新布贴的艺术价值得到高度认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一天天变好,诞生于物资匮乏年代的阳新布贴,因其制作手艺繁琐、技术难度较大,审美也与现代脱节,渐渐在年轻一代中失传。即便在农村,当初妇女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边聊天边做布贴的场景也再难一见。

  蔡月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如果让这朵瑰丽的民间艺术之花凋谢了,我们怎么对得起后人?”

  对阳新布贴的传承和保护行动迅速开展起来,从2011年开始,阳新在浮屠镇、三溪镇等地,相继成立十几个阳新布贴传习基地组织培训。蔡月娥说:“这几年里,我给上千人上过课,传授布贴的手艺。”

  2018年,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和阳新文化馆携手共建阳新布贴传承基地,进行品牌研发和推广。不久前,阳新布贴还被当做礼物赠送给江苏援黄医疗队。

  做好传承保护工作的同时,阳新人也在积极探索阳新布贴市场化的道路。成立于2016年的湖北鸿运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创始人洪汉锐的带领下,传承阳新布贴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当年9月,该公司制作的长13米、高5米的巨幅作品《十二生肖闹端午》亮相首届湖北省(黄石)园博会。

  洪汉锐还开辟了线上销售渠道,2019年公司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安排了多名残疾人就业。他说:“公司依照当代人对个性化的要求,开发了三百多款商品,为阳新布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今年我们打算开设培训班,研发可以简单制作的阳新布贴物料包,让这项传统文化遗产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黄石日报 记者 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