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黄石

大冶刺绣: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布时间:2019-12-06  来源:

  当前非遗传承保护面临哪些挑战?如何让非遗技艺“活”起来,在活态传承中融入百姓生活?记者走近非遗技艺传承人,听他们讲述传承故事,启发新的思考。

  4日下午,大冶市刘小红刺绣生产基地内静悄悄,冬日暖阳寻窗而入,绣娘们沉浸在飞针走线的世界中,时而轻声交流。巧手翻飞,一条条丝线慢慢在布上变成了美丽的图案。

  在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的今天,绣娘们坚持最传统的方式、严苛要求的匠人精神,用一针一线不断追求自己的刺绣艺术理想,传承大冶刺绣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以坚韧和情怀传承着文化和工匠精神,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生的光彩。

  这群绣娘都有一个共同的偶像,那就是刘小红。

  《星云之梦》飞上太空

  “自幼在奶奶的影响下拿起了绣花针。12岁那年,绣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作品枕头花《莲花》。”回忆起刚接触刺绣时的场景,省级非遗项目大冶刺绣传承大师刘小红感慨万千。在长出铜矿和青铜器的土地,也能长出绣花针,从前人手中传下来的绣花针从未生锈和黯淡。

  “刺绣时虽然有底稿,但在颜色搭配、明暗对比方面很需要技巧。”大冶刺绣是鄂东南农村的传统技艺,是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千百年。刘小红的奶奶是阳新县白沙镇有名的刺绣行家,她将奶奶教的针法全部融进作品,精耕丝线,巧用针法。

  这些年,刘小红一直致力于大冶刺绣文化和技能的创新、传承和发展。2000年,刘小红创办了黄石地区首个汉绣工艺馆——刘小红刺绣馆。2016年,她主绣的作品《星云之梦》跟随神舟十一号飞船遨游太空。而她本人,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湖北民间工艺美术家、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从奶奶手上接过绣花针,到苦练技艺创新突破,再到自成一家发扬光大,刘小红从一名普通绣娘,“绣”出一片新天地。

  传统与现代创意相结合

  传统的刺绣艺术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从业余爱好,到谋生手艺,再变成了使命担当。绣了二十多年的刘小红,仍然在推广大冶刺绣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延续、发扬光大靠的是什么?刘小红认为,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干;靠的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小群人,人人都应该是传承者。对于大冶刺绣,刘小红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她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如何才能推动行业更好地发展。多年来,她刻苦钻研,结合大冶及鄂东南地区传统刺绣技法,在传承前辈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探索。

  “时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发展,一定要创新。”虽然从事传统手艺工作,刘小红认为,作为艺术品的大冶刺绣应该更贴近和符合现在的时代品位。只有融合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审美,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大冶刺绣,让非遗不仅仅只是“非遗”。

  十余年教了7000多名徒弟

  刘小红出名了,越来越多的人找到她学刺绣。对学生,她总是倾囊相授。刘小红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她明白,只有让更多人懂刺绣、会刺绣,才能让这门手艺传得更久、更远。

  “在刺绣的过程中,刘老师不仅传授技艺,更将人生哲理与智慧渗透其中,不断修炼徒弟的心性与气质。”今年5月份来到刘小红刺绣馆的赵曼琳动情地说。

  赵曼琳只是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者的一个缩影。十余年来,刘小红教了7000多个徒弟。目前有传承学徒20人、专业绣娘20名,培训班收徒200余人,带动大批贫困妇女、留守妇女、残疾妇女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当传统与现代创意相结合,便会展现出无限的创新可能。过去培养一个绣娘至少需要3年,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来。“现在的模式不仅极大地缩减了这个周期,并且融入了学习者的爱好和情感。绣娘们能一边学艺一边工作,解决了刺绣难学的大难题,也让更多人体验到刺绣的魅力。”

  通过短视频传播刺绣课程

  谈起大冶刺绣的传承现状,刘小红感到任重道远,她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刺绣行业乃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市场化程度低、学习周期长、人才短板突出、普通民众对其认知不够等。特别是在现代营销和推广展示方面欠缺经验,更不用说是具有现代审美和设计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了。

  有志者事竟成!成功申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刘小红下一步的目标是把大冶刺绣推广出去,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但刘小红对大冶刺绣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她认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为非遗传承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刘小红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她的女儿——新一代传承人彭肖肖致力于创新刺绣传承模式,除了通过短视频传播刺绣课程,“小红绣”项目还一站式向刺绣学习者提供刺绣材料包、刺绣创意成品以及刺绣体验课,让古老工艺焕发出勃勃生机!

  刘小红期待着,大冶刺绣这项古老的技艺能够从“旧时王谢堂前燕”,真正地飞入书香校园、飞入大街小巷、飞入寻常百姓家。(黄石日报 熊科香 实习生 田沐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