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黄石

《龙港秋夜》进京演出获点赞

发布时间:2018-07-19  来源:东楚晚报

 

 

  对于看惯了京剧的首都观众来说,《龙港秋夜》叙说的革命老区的平凡而悲壮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以至于演出结束后,曾今经历过革命洗礼的首都观众走到后台要与这群来自基层的采茶戏剧团演员合影留念。

  作为家乡文化的精髓,部分阳新在京政商人士也纷纷前来“捧场”。听到熟悉的乡音,感受熟悉的革命故事,一些阳新籍人士不禁眼含热泪。

  在场的黄石籍凤凰新闻驻北京站记者杨章怀激动地说:“《龙港秋夜》是家乡韵味,大气磅礴,真情实感。我们更应该不忘先烈,砥砺前行。”

  在现场,王平将军女儿王晓红几次被剧情感动得落泪。她饱含深情地说,《龙港秋夜》演得真实感人,再现了革命先烈的精神,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走出阳新参加革命的情景。家乡阳新是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用红色基因推进改革发展,推动精准脱贫。我为家乡点赞!相信家乡会来越美,家乡人民年年有余。

  可歌可泣的革命儿女 

  阳新是革命老区。1930年,彭德怀、何长工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进驻阳新龙港镇,开辟了以龙港为中心的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鄂东南苏维埃政府。

  《龙港秋夜》表现的是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龙港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掩护奉命留在龙港领导北山游击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长、游击队政委柯兰的故事。

  在一次战斗中,柯政委受伤被俘,敌人将她绑在镇公所前示众,意图借此引诱北山游击队前来营救,趁机一网打尽游击队。

  那时,农村农闲时家家户户流行做布贴,有孩子戴的虎头帽,也有俏姑娘穿的小棉袄。

  柯兰政委被俘后,游击队派侦察员刘孝武化装成收布贴的货郎到龙港打探。在龙港境内,敌人对刘孝武严加盘查,恰好路过的布贴女秋莲急中生智,谎称刘孝武是其未婚夫。

  秋莲的聪明和机灵掩护了刘孝武,虽然只是短暂相遇,但刘孝武对眼前这个眉清目秀的女孩心生好感。

  逃过敌人的盘查后,刘孝武得以接近柯政委。

  游击队用声东击西的策略配合刘孝武,最终,刘孝武将柯政委救出。但还未逃出龙港,他们被敌人发现。背负昏迷的柯政委的游击队战士腿部中枪,刘孝武为保证柯政委的安全将敌人引开。

  秋莲在秋姑等群众的掩护下,将柯政委转移到附近一个山洞里。在保护柯政委的过程中,刘孝武和秋莲互生情愫。敌人开始搜山,情况十分危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刘孝武再次将敌人引开,后中弹牺牲。

  秋莲送给刘孝武的一块“年年有余”的布贴浸染鲜血,由此被敌人发现,将秋莲拘捕,胁迫她带路去抓捕藏匿在山里的柯政委。秋莲将敌人引到舍身崖后跳崖,用年轻的生命掩护了柯政委。

  最后,在群众的协助下,北山游击队终于救出了柯政委。

  《龙港秋夜》背后的故事 

  在中国评剧院,《龙港秋夜》的整个表演基本沿用的是阳新城关方言,虽然对首都观众来说有些晦涩难懂,但旁白(字幕)和鲜活的肢体语言让首都观众一睹阳新采茶戏独特声腔的风采。

  阳新采茶戏是阳新县的地方剧种,大约形成于清代中叶,母体是山民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富有浓烈的乡土情味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开始,采茶戏主要由乡村的业余戏班传承。1964年,阳新成立县级专业剧团并一直坚持到今天。困难时期,阳新各级政府和剧团演职人员为保护这一稀有剧种做出了很大努力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阳新采茶戏《龙港秋夜》能进京参加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和旅游部主办的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便是这一努力和贡献的证明。

  《龙港秋夜》不仅歌颂了彭德怀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在阳新龙港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还通过对秋莲的成功塑造,揭示了红军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的血肉联系,讴歌了革命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雄伟悲壮,撼人心魄。

  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剧作很多,如果不能独辟蹊径,很容易与人雷同。《龙港秋夜》选择村姑——靠绣布贴为生的少女秋莲为主要描写对象,以群众掩护游击队政委为主要剧情线索,避免了落入前人窠臼。

  布贴是阳新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已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当地农妇用不同颜色的边角布料拼贴或加以刺绣,制成各种吉祥图案,用于装饰衣物和玩具。

  《龙港秋夜》把主人公秋莲设计成布贴女并用“年年有余”图案的布贴作为“串戏”道具,正是为了凸显阳新这一文化遗产。

  精彩演出获好评 

  此次代表黄石参加“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龙港秋夜》浓郁的乡土情味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让国家文化部的官员印象深刻。

  尽管阳新采茶戏与湖北的黄梅调、楚剧、汉剧和江西的采茶戏等多有交流,但其声腔音乐却独树一帜、个性鲜明。

  《龙港秋夜》非常重视承载剧种特色的“北腔”“汉腔”等声腔的运用,并尽可能多地插入阳新小调、民谣,强化了乡土情味和地域特色。

  阳新与江西毗邻,属于赣方言区,但又与赣方言有较大差别,而且县内不同乡镇的方言还有很大差异。正因为阳新方言非常特别,阳新采茶戏为了更广远地传播,曾一度使用武汉话唱念,但这一选择弱化了剧种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情味。

  《龙港秋夜》大体使用阳新城关方言,这一方言与剧种的声腔音乐更加融洽,因而彰显了剧种的特色。但考虑到外地观众很难听懂阳新方言,除了配字幕之外,演员们仿照其他剧种使用当地“官话”的做法,对阳新方言作了适度处理。

  因此剧作的方言既凸显了剧种的特色,又不妨碍外地观众观赏。

  《龙港秋夜》进京献演是阳新采茶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不仅极大鼓舞了剧团全体演职人员,而且必将推动这一稀有剧种的发展。

  “阳新是光荣的革命老区,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的阳新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创作编排《龙港秋夜》,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先烈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为脱贫攻坚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阳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卢素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