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黄石

刺绣大师刘小红:痴迷刺绣二十年,一针一线秀年华

发布时间:2018-05-15  来源:东楚晚报

  波光粼粼的尹家湖畔,一栋精致别雅的两层小楼,成为湖畔最美丽的一颗明珠,这是刘小红刺绣艺术馆。每到周末或夜色降临,尹家湖公园人潮如织,而刘小红刺绣艺术馆成为大家最喜欢的去处。

  2016年,《星云之梦》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入太空,它的创作者——大冶刺绣大师刘小红也一炮而红,火遍大江南北。荣誉接踵而至,刘小红还多次受邀出国访问交流,蜚声海外。

  今年,刘小红的《异形异色打籽绣脸谱》《双面打籽绣青花瓷》获得黄石市第二届文艺奖荣誉作品,还获得湖北杂技金菊奖首届绝技绝活展演金奖。

  作品《星云之梦》遨游太空 

  天宫二号,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太空之家”的内壁上,挂有一幅色彩绚丽的刺绣作品,这就是刘小红创作的《星云之梦》。

  《星云之梦》绣片面积不足35平方厘米,但寓意非凡。作品由红蓝两色为主色调,组成旋转的多彩星云,呈现出“60”字样,就像浩渺无垠的太空,象征中国航天事业60年的峥嵘岁月。而旋转的星云,深邃的蓝色系,代表浩瀚太空,寓意着中国航天探索永无止境。

  2016年6月中旬,刘小红前往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参加由文化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绣研修班。

  就在学习期间,刘小红与同班另外19名同学一起,接到了一个特殊选题,航天部门与文化部门在选拔一幅刺绣饰物,放置在天宫二号。

  刘小红和同学们连夜设计刺绣底稿,参与第二天的底稿评选。最终,刘小红设计的《星云之梦》成功入选。

  当天宫二号载着《星云之梦》翱翔太空时,刘小红开始走红。最近两年,她频频受邀去美国、韩国、新西兰、法国等地交流。

  痴迷刺绣二十年终成大师 

  刘小红的奶奶是阳新白沙有名的刺绣行家,当地谁家嫁姑娘、娶媳妇、生小孩,都会找她帮忙绣嫁妆、婴儿鞋帽、饰品等。耳濡目染之下,刘小红从小便跟着奶奶学女红。长大后,刘小红在一所农村小学当代课老师,刺绣当成了她的业余爱好。

  “我从小很喜欢刺绣,开始是爱好,后来成了我生存的手艺。”刘小红说,1990年下岗后,她为了赚家用。每个周末,她带着十几幅刺绣作品,来到黄石文化宫门前摆摊,没想到大受欢迎,让她坚持下来。

  2008年,刘小红卖掉了自家的新房,在大冶开设了黄石地区首个刺绣工作室——刘小红刺绣馆。

  渐渐地,刘小红的名气在黄石地区传开。随着《星云之梦》飞向太空时,刘小红的名号传遍全国。

  作品登上太空,既是意外惊喜,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自从学习刺绣以来,刘小红每天一针一线,坚持勤绣苦练。常年刺绣,刘小红的手指布满伤痕。

  “创作《星云之梦》时,我5天用了2盒创可贴。”刘小红介绍,《星云之梦》使用的是特制的布料和线,比普通布料厚实,规格要求也十分严格。

  那段时间,每天清晨6点多就起来绣,一直忙到次日凌晨2点多。刺绣时,刘小红经常将手指刺破。为了赶时间,刘小红用创可贴贴住伤口,继续刺绣。

  成了远近闻名的刺绣大师,有人劝刘小红可以歇歇了,但她仍然勤绣不辍。虽然没人监督,但她每天穿针引线,教徒授课,工作到凌晨2点。

  取各家所长创出独家针法 

  常年刺绣,刘小红渴望创新,突破传统汉绣。

  2003年,刘小红只身来到苏州拜师学艺,但不断碰壁,一些民间艺人拒绝授艺。刘小红想了个办法,借买底稿和绢、线为由,站在一旁“偷学”。2005年,她又先后两次到湖南,学习湘绣技法。

  看的越多,学的越多,刘小红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她在汉绣基础上,兼收苏绣与湘绣精华,融入西式、古典和现代的元素,创造“双面打籽绣”“巢针绣”“双面盘金绣”和“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4种独有绣法。

  刺绣时虽然有底稿,但是在颜色搭配、明暗对比方面很需要技巧。为了摸索新绣法,刘小红日思夜想,不断尝试。终于在7个月后,成功创造出“双面打籽绣”。“绣了又拆,拆了又绣,非常痛苦。”刘小红介绍,这种绣法立体感强,有浮雕的感觉,效果与传统作品大不一样。

  刘小红说,其实刺绣跟作画一样,笔随意走,针随心走。二十多年来,刘小红的手艺越发纯熟,作品屡屡获奖。

  2009年,刘小红的作品《青花瓷》获得“七夕女工”铜奖;2010年,作品《戏猫》获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2012年,作品《双面打籽绣》获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

  而她本人,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湖北民间工艺美术家、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希望做大产业弘扬技艺 

  现在,刺绣已成了刘小红一家人生活的全部——刘小红和女儿彭肖肖负责生产刺绣作品;丈夫彭国强负责装裱;女婿张涵负责销售和开拓市场;正在上大学的儿子,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也将回到刺绣馆,从事刺绣设计工作。

  当古老的技艺遇上互联网,传统刺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只要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刺绣还是很有市场的!”刘小红的女儿彭肖肖介绍,除了接受订单,他们还经营自己的电商平台。目前有摆件、礼服、扇子等一系列产品,有近100个品种。去年起,刺绣馆推出保健枕,绣上精美的图案,在市场上大卖。而刘小红接到的刺绣订单,更是供不应求。

  “订单要加班加点赶工,有些订单实在没人手、没时间,只能放弃。”刘小红介绍,大的刺绣作品工期长,订户要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预定。目前,刺绣馆里有20多个手艺娴熟的绣娘,但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去年起,刺绣馆和妇联等单位合作,在各个乡镇开班授课,培养绣娘,让更多人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刘小红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既能将刺绣产业做大做强,又能将刺绣手艺传承发扬。

  “幸亏有大冶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我们才能在尹家湖畔建刺绣馆。”刘小红表示,由于刺绣馆面积较小,她想将刺绣馆打造成艺术展览馆,供市民参观和文化艺术交流。

  未来,她渴望新建一个刺绣基地,聚集全黄石的绣娘,形成一条集刺绣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将刺绣产业做大做强,成为黄石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