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黄石

农民书法家的墨香人生

发布时间:2018-05-09  来源:黄石日报

  走进汪敦银家,扑鼻而来的是墨香,客厅里是厚厚的一沓沓各种规格的宣纸。走进他的书房,阳光照在房间的大板桌工作台上,而地面上,为了保证墨迹快干不粘连,他升级了自己的烘干设备,铺着一个自动加温的大木板。书架上是各个年代的字帖,而更多的,还是自己作品的收藏。汪敦银的工作台上,有自己正在研墨的墨汁。他说,写小楷,要墨块研墨,方能控制墨汁的浓度,研墨的过程,也是练腕力和定力的过程。

  1964年,汪敦银出生于大冶农村,父亲是村里生产队的一名会计。那时候,母亲和奶奶都要干农活,父亲就带着只有四五岁的汪敦银到生产队上班。父亲做账用的是毛笔,写的是小楷,工整漂亮,看汪敦银闲着没事,就塞给他几支毛笔,一沓旧报纸,让他写着玩。父亲这随手一塞的举动,启发了汪敦银对书法的天赋。

  从最开始的一笔一划的模仿,到拿着粉笔在石板地上练字。1980年,《黄石日报》的“西塞山”专栏征集读者写专栏名称,汪敦银在一张信纸上写下“西塞山”三个字,一个月后,作品见报了,他收到五毛钱的稿费。汪敦银高兴得不得了,那五毛钱,他一直舍不得取。大约是这件事,让汪敦银和家人意识到写字并不是一件无用的事,它也能创造价值。7年后,汪敦银在省一次书法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大冶、黄石都有了名气。汪敦银当时认为:“当地名家的作品吃透还远远不够,眼界需要继续开阔。1988年,汪敦银揣着30元来到武汉,一边当搬运工挣学费,一边在当地书法培训班里上课,师从书法家曹立庵和陈义经。

  2007年,汪敦银获得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全国大奖,屈原杯国际书法大赛一等奖。凭借书法作品,他获得了一万元奖金,荣誉感和自信心倍增。

  2015年,汪敦银投稿全国第十一届书法作品国展,作品获国展最高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书协副主席孙晓云评价汪敦银的作品:“细观此幅小楷,有晋唐之风骨,亦有元明之温润。”

  2017年,为迎接党的十九大,中书协举行“百人写百篇”的大型活动,即:从中国历史上选100篇美文,选中国一百位书法家进行书写,所有作品将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中书协向汪敦银发出了邀请,作为楷书的代表,请他书写毛泽东主席的名篇《为人民服务》。这幅作品长3.6米,宽1.5米,汪敦银花了2天时间写完,中书协看后非常满意,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以书法为生,与书法为伴。对于如今的汪敦银来说,书法犹如走路、呼吸一样,与他的生命结为一体。他说,他最享受、最珍惜的就是现在的状态:全心投入书法创作,每天沉浸书写,就是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