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黄石

传承创新迸发文化活力

发布时间:2017-11-28  来源:东楚晚报

  黄石大道145号,法国梧桐掩映着“华新水泥厂旧址”几个大字。

  旧址内,是三座高达十余米的巨型水泥窑;旧址外,有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城市生活。百年华新故事,正在逐步融入到黄石市民的生活中。

  历史之魂 

  矿冶文化闪耀中华大地 

  矿坑是印刻在大地上的烙印,引人探寻城市与众不同的地壳开掘史。

  黄石遗留的矿坑众多,从铜绿山春秋采坑到铁山亚洲第一天坑,从青铜时代到洋务运动时期,历史跨度逾3000年。

  上世纪80年代,具有“多山之乡、百湖之县”的阳新,在名不见经传的白沙镇大路铺村一片山地中,发现了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古代大型聚落遗址,其四周还分布着一些小型聚落遗址,反映出古代族群的繁荣。

  2003年,大路铺遗址在考古发掘者进一步考察中,出现了奇迹:较多的铜矿料、废矿石、冶铜渣出土,更让考古发掘中惊奇的是一块铅、锡、铜三元合金的青铜片。

  这些冶铜遗物的面世,标志着大路铺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闪耀着青铜文明的曙光。

  历史记载,在距今3700年到400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先后进入青铜时代。但比较而言,黄石先民发明的冶铜技术比中原的夏民族稍早。

  粗铜的获得往往经过了找矿、探矿、选矿、碎矿、冶炼等复杂工序,而大路铺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片显然具备了这种采冶技术。

  历史往后发展,黄石的采冶文化在中华大地持续闪耀。随州曾侯乙墓编钟取料铜绿山;楚国八百年,为获得铜矿资源,在黄石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将铜的铸造和使用发挥到极致,其国力一跃成为春秋五霸,战国跻身七雄之列……

  大冶被称为铁都。在先秦时期,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代表的采矿冶炼技术成就,不仅为中国青铜时代的繁荣和鼎盛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同样也催生了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到了近现代,汉冶萍公司以大冶铁矿为原料生产地,以湖北为中心,辐射全国,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大冶湖北水泥厂先后更名“华记”“华中”“华新水泥”,历久弥新,名扬中外……

  工业文化是黄石的根脉和灵魂,这一点,历史早有注解。

  今日之美 

  文化传承铸就黄石精神 

  描述一座城市,多从她的历史文化传说着手,由古推今。

  在谈论今日黄石的时候,其流程也同样如此,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厚重的古代历史遗存,必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黄石早期的工业遗产中,古矿遗址是代表。这些深埋于泥土中的遗迹,揭示了黄石先民极具开山掘地、包容创新的特点。

  历史发展至今,创新、开放、包容已成为了黄石人性格中的显著特点。

  以汉冶萍公司为例。汉冶萍公司是中国钢铁工业摇篮,她不仅是中国最早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还是近代中国钢铁工业人才的摇篮。

  张之洞、盛宣怀等民族精英在这里树立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技术上开近代中国人新法炼钢之先;制度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以及商办股份制等多种方式,筹集企业资金,特别是实行股份制,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思路;交通上,汉冶萍公司充分发挥大冶等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开通铁路以及江海联运……

  大冶钢铁厂率先引进美国800立方米的高炉,包容并蓄地面对中外专家、员工以及不同地域文化,是内陆地区较早开始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地区。

  文化不断传承,时至今日,创新性、开放性、包容性成为当今黄石精神的核心内容,即包容、创新、唯实、自强。

  到今天,黄石精神也在不断充实和升华。

  湖北最早的铁路、最早的水泥厂、最早的电厂、最早的煤矿、最早的股票等等工业文化遗产,着新装亮新颜,继续成为推动城市转型的起跳点。

  铁山的“亚洲第一天坑”,在历经一个世纪的采掘后,发展面临瓶颈。为了扭转形势,铁山区以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契机,努力向第三产业转型,如今“石头开花”,走上了特色转型之路……

  未来之景 

  传承创新描绘发展宏图 

  黄石矿冶文化千年来的盛衰兴亡、浮沉荣辱,从表面上看是一部让人品读噫嘻、荡气回肠的断代史;其背后,则是黄石人谋发展,融汇、演进的奋斗华章。

  在新时期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黄石又开始了一场“壮士断腕”般的艰难探索: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从高碳到低碳,从制造到创造。

  为了打牢工业转型升级的生态底色,黄石铁腕关闭“五小”企业367家,同时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实施“治山、治水、治土、治气”四治工程,修复治理辖区内327个开山塘口和5万多公顷石漠化荒地。

  “借助资源谋转型,跳出资源谋发展!”黄石市委书记马旭明说,工业文化是黄石的根脉和灵魂,也是推进转型升级的财富和源泉。黄石将通过不断创新模式,打响工业文化品牌,以工业旅游新发展为全国同类老工业城市树标杆、作示范。

  转型升级不是要放弃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而是要立足科学发展的战略布局,把资源优势、转型升级、生态发展形成一个整体,让丰富的矿冶文化遗产结合工业资源优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黄石市长董卫民把它概括为:点“石”成金,形成“资源”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新模式。

  着眼于城市转型工业升级,黄石先后投资600多亿元引导和支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延长产业链,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为黄石赶超发展换上了新动能。

  以工业文化旅游为主题,黄石先后举办了两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两届矿博会;以历史文化和工矿遗址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黄石已着手实施特色青铜文化小镇等项目。

  工业遗产之味和文化传承之美,仍在黄石大地上续写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