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黄石

黄石文化之美闪耀九州

发布时间:2017-11-24  来源:东楚晚报

  3000多年的矿冶史,100余年的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给黄石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自古奇瑰之乡,不乏人物风流。追寻历史名人的足迹,殊不知数千年来,黄石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都曾引起他们的驻足与关注。

  唐朝诗人竞相 

  于西塞山留下佳作 

  西塞山,当吴头楚尾,控荆湖,扼皖赣,地势显要。

  有史记载以来,发生在西塞山的有规模的兵争达一百多次。第一个著名的战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孙策击刘勋。随后至公元280年,晋吴之战爆发,其中铁锁横江之役,就发生在西塞山。

  为此,500余年后的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写下脍炙人口的名诗《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曾为西塞山留下诗作的,远不止刘禹锡一人。在他之前,唐朝诗人孟浩然在公元726年,由武昌乘船至扬州,在长江宣城段,写下《夜泊宣城界·一题作旅行欲泊宣州界》。735年与756年,李白两次路过西塞山,留下《送二季之江东》《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两首古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几乎每一个黄石人都能背诵。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见,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虽然词中所写西塞山的归属,自宋之后有鄂浙两地争议,但从历代众多地理典籍可以证实,此西塞山就是黄石之人文胜景。

  北宋诗人苏轼、苏辙 

  曾留下千古佳话 

  北宋诗人苏轼、苏辙兄弟,也曾在黄石留下佳话。

  1080年,苏轼被贬谪黄州。弟弟苏辙也连累受贬筠州,担任酒监。赴任途中,苏辙携兄弟二人之家属溯江而上,先往黄州探望苏轼,再去筠州。

  苏辙从河南商丘启程,渡淮河,进扬州,出九江,过西塞,恰遇风雨大作,长江白浪滚滚。人不留客天留客,冥冥中注定苏辙要由长江转入黄石,在磁湖避风浪。于是,一段“苏辙磁湖泛舟”的文坛佳话,以黄石为载体千古流传。

  苏轼第二次张望西塞山,大概是公元1082年。家居大冶虾子地的名贤程师德,就是苏轼的好朋友。这年正月,苏轼从长江过黄石港沿张家湖,乘船前往程师德家叙旧。

  苏轼此次大冶之行,路过桃花嘴(今大冶市罗桥街办桃花嘴村柯渡湾),喝过桃花茶,留下了《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另相传,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奉旨到江州办事,沿长江水系而下,途经大冶湖直上江埠码头,看到此处属大茗山余脉、马鞍山正脉,集“三匹骏马”之力,气象腾龙飞奔,地座金盆献宝,王母山神似众仙献寿,小雷山恰如飞来奇景,极目四周,好一派江南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黄庭坚大喜,于是泊舟江埠码头游学演讲一月有余,并留下《文书堂示诸生》诗一首。

  黄庭坚于此讲学期间,苏轼得知由黄州府来访,共品大茗山桃花茶,欣然题写“庭坚书院”四个大字,江埠码头的“庭坚书院”由此而来。此后,庭坚的次子也来此书院讲过学,将此作为江西“庭坚书院”之“湖广大冶分院”。

  明清时期 

  众多文人骚客留下印迹 

  因地缘和人文因素,明清时期,数位当世知名文人或亲临黄石,或与黄石籍人士有过交集,留下一批诗作文章。

  明“后七子”领袖之一王世贞在游历过程中曾亲临西塞山,作《道士》一诗。他借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的“楼船”、张志和《渔歌子》的“渔夫”等意象对西塞山的历史文化进行钩沉。

  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于公元1607年奉命到湖广蒲圻慰问原右都御史谢鹏举。他从蕲州过江,经兴国州至大冶,一路行程一路诗,写下绝句16首,其中第十、第十一、第十二首是写大冶路中所见。

  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与大冶周大烈同年出生,同年进士,志同道合,多有唱和。周大烈,号两泉,改任太仆寺卿时,归有光作《送太仆周两泉先生序》。

  在此时期,黄石地区教育兴盛,崇文重教的氛围浓厚,文人士子在功名之外,潜心于诗文、方志、经学的创作和研究,由此带来文学和学术的空前繁荣。

  被誉为黄石地区“千年第一相”的余国柱,是大冶地区封建时代最高官吏。他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除编修典志外,他还著有《倚晴阁文集》《楷颂余音》《西塞山房随笔》等书稿。

  乾隆年间兵科给事中柯瑾极富才学,因常回乡省亲,在大冶留下了许多印迹,有《天台晚晴有感》《初秋留别天台山》等诗作传世。在游过雷山后,作《咏石棺材》诗,其中有“雪飘霜打山山孝,雨过风摇树树哀”的警句。

  新时代文艺创作 

  星光熠熠 

  斗转星移,随着晚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大力兴办工业,在黄石开办大冶铁矿、大冶王三石煤矿,修建铁山至石灰窑江岸的运矿铁路,以及之后盛宣怀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黄石成为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之时,矿冶文化赋予了黄石人创新、突破的特点。在文学、文艺创作上,亦是如此。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咏春的儿歌《小燕子》,传唱大江南北,传唱了几代人。鲜为人知的是,其词作者是黄石教师王路。该词作首次发表于1956年6月1日《长江文艺》6月号上。后王路与北京音乐家王云阶将其改编成电影《护士日记》插曲。经著名电影演员王丹凤演唱,从此这首儿歌便唱遍了大半个中国,家喻户晓,至今仍经久不衰。

  从大冶黄金湖走出的黄晓阳,这个“一天官也没做过”的人写出来的书,网络点击超九千万次,销售成绩超百万。

  说起著名演员陈数,大家都不陌生。从《暗算》中的“黄依依”,到《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再到《铁梨花》中的“梨花”,直到不久前《择天记》中的“圣母”,陈数每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出众的演技都能给人留下惊喜。

  如今在文艺界,除了黄晓阳、陈数,还有韩晗、胡燕怀、卫铁、吴铭、韩晓寒、王若涵等等。因为有了他们,黄石的文化之美更加灿烂绚丽。

  (其中部分资料参考《黄石历代诗选》《黄石文化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