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黄石

旗帜引领 城市走进新时代

发布时间:2016-06-28  来源:黄石文明网

  编者按:95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一艘小船上起航了。如今,小小的红船,已经成为一艘让世界惊叹的航母。

  浪里飞舟95年,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当党的95岁生日渐行渐近,我们捧读红色记录,穿越红色光影,走读红色黄石,隆重纪念这一伟大时刻。

  即日起,本报推出纪念建党95周年系列报道,力求以“红色文本”,解密“红色黄石”一路走来的轨迹,从中探寻黄石未来改革发展的力量之源。

  (—)

  6月25日,濛濛细雨,清风拂面。

  团城山人民广场东侧,黄石市博物馆三楼。《辉煌壮丽的史诗》——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型图片展正在展出。

  在一幅幅图片前,邓亮神情庄重。当天,她跟母亲一起,早早来到博物馆参观图片展。

  邓亮,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开发区工作。一直以来,她想看一看中国共产党在黄石的成长史、奋斗史、发展史。邓亮说:“这回总算如愿了!”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

  当年9月,著名工运领袖林育英来到大冶工矿区,以翻砂工身份为掩护,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发展党的组织……

  林育英,曾化名李福生、张浩等,湖北黄冈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

  革命火种一经点燃,便呈燎原之势。1922年5月,以产业工人为主体,黄石最早的地区性党组织——中共港窑湖支部委员会成立。

  从此,革命风暴席卷黄石大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共青团、工会等群众组织纷纷建立,工人俱乐部、工农干部学校等相继创办。

  随着革命队伍的不断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工农红军迅猛发展,扩编了红八军,成立了红军第三军团。

  1937年抗战爆发。在民族危亡关头,曾转入地下的黄石党组织奋发有为,带领各阶层民众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在这场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中,黄石的中共党组织带领广大民众和武装力量,配合大军渡江作战。

  1949年5月15日,黄石港、石灰窑和平解放,16日,大冶解放,17日,阳新解放。至此,黄石全境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1950年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核准“将石灰窑、黄石港合并为省辖市,并定名为黄石市。”

  从此,黄石迎来新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

  市区不足3万人口,两条破烂街道,一条狭窄泥泞马路,百把家工商业户,破烂不堪的店铺、剧院、学校、医院……

  如果说解放前的黄石是一片萧条凄凉,那么解放后的黄石可谓百废待兴。

  伴随共和国的成立,黄石揭开了依托资源优势、奋起创业的帷幕。作为重点建设城市,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运动迅速展开,1949年到1952年的3年间,黄石城市新建扩建27个工程项目。

  “三年困难”时期,党组织发挥了艰苦奋斗的战斗堡垒作用。尽管物质匮乏,但干群关系融合,民众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任何时候不能脱离群众。党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市委办公室退休干部余贵朴回忆。为照顾机关,一次江北农场送来一船南瓜,但还是被全部退了回去;过年时,商业部门把500斤鲜鱼送到机关卖,又被全部转到市场去了。

  “一五”时期,黄石城市开始了全面开发与建设,新建了42个全民所有制工厂。到“一五”期末,黄石工业、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49年增长28.7倍和59。市区人口发展到17.8万人。

  “二五”时期,又新建了黄棉、省拖、锻压、纺机等重型企业,扩建冶钢、有色、黄石电厂、华新等原材料生产企业。为建设全国原材料生产基地、工业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黄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顶住干扰,排除困难。大冶有色、黄棉纺锭、印染等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并创造了全国少有的工业总产值年递增4.2的奇迹。

  退休干部、高级经济师、曾任黄石市经委总经济师的刘耀庄回忆。黄石发展工业多年,经验多了、路子业宽了。这个时期,像冶金、建材、电子、医药化工、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等企业开始慢慢办了起来。

  刘耀庄以医药化工产业为例。他说,那时候黄石办起了制药厂、卫生材料厂、抗菌素厂、柠檬酸厂、无机盐厂、橡胶厂等。有街办的,有学校的,有部门的、有企业的等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黄石的经济越来越好。

  (三)

  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推动着历史性巨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黄石的各级党组织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以振兴崛起为己任,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和全国一样,黄石的改革从农村起步,重点又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纵深推进,城市配套改革全面推进。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吹拂鄂东大地。市委市政府适时推出了“依托长江、呼应浦东、服务三峡、发展黄石”的大开放、大开放战略。

  开口、开关、开港、开放……1993年2月,国务院批转黄石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1994年,黄石港口迎来的第一艘外轮——巴拿马籍“山蒂一号”货轮。

  黄石对外开放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异军突起,黄石港口货畅其流,千帆竞发。

  国际乒乓节、国际服装节成功举办,黄石网站接通国际互联网,招商引资高潮迭起,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

  城乡、政企、上下、内外、软硬“五轮联动”的对外开放、引资开发之路,成为推动黄石发展的强大动力。

  艰苦创业、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石市委市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到2010年的“十一五”规划末,黄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硕果累累。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站在黄石科技馆前,有着37年党龄的十五冶退休工人张道良感触颇深。

  老人今年70多岁,1970年来到黄石工作,先后在武汉、江西萍乡、河南焦作工作过。1998年返回黄石直至退休。

  从工棚到平房,从楼房到大厦,住房条件的改善了。从个人变化到城市变化,老人谈起沿江的防洪堤的绿、团城山的人民广场的美、城市山南地区的大,由衷感叹“黄石变化真大啊!”

  透过城市发展的背后,发生在张道良身上“变化”启示我们: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黄石这座江南明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绽放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