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建动态 > 阳新县

为了22个贫困村的致富梦

发布时间:2018-11-07  来源:黄石日报

  碧波之上,蛋鸭呱呱争鸣;苍翠山腰,白茶苗风中摇曳;广袤田野,杂柑树金果飘香——

  秋意浓,景醉人。严密论证、深入实践、不断调整、找准出路,经过一轮轮扶贫举措的开展,阳新广大的农村大地,扶贫产业结下了累累硕果,盛景如画如诗。

  今年是阳新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深入实施的最后一年,存量贫困村22个,贫困户16127户45013人。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特色产业为承载的产业扶贫体系,用产业念好“脱贫攻坚经”,阳新多管齐下,卓见成效。

  产业项目选优选精

  昨日上午,群山环绕的王英镇新街村,420个食用菌大棚一溜排开,颇见气势。棚内,齐整的菌棒抽出圆圆的菇芽。

  “已收两茬香菇,到明年4月,还能收两茬,一个菌棒能赚8块钱。”王英镇党委副书记杨智说。

  仙岛湖位于王英镇,有1000多个岛屿,是省级饮用水源保护地,严格的环境保护下,产业发展受限。全镇29个村,有20个村交通不便,土地稀缺,如何发展扶贫产业?

  这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智慧。

  在赴浙江丽水考察后,该镇决定:举全镇之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整合27个村的扶贫产业资金,集中在地势平坦的新街村规划食用菌产业基地,27个村成立合作联社。

  一根手指头伸出来容易被折断,五根手指头捏合才能形成有力的拳头。王英镇党委书记李冠男认为,只有实现“数量规模化、管理精细化、支撑多元化、风险可控化”,才能在市场上形成效能。

  占地86亩,规模100万棒,年产新鲜香菇750吨的基地成立后,王英镇分别与武汉岁丰和汉中食用两家企业签订生产、管理和销售合同,并引入湖北恒旅公司策划包装“仙岛湖小仙菇”品牌,基地内冷库、烘干房、办公区一应俱全。

  “27个村618户贫困户均可分红,愿来打工的,另有务工收入。”李冠男说,每个村至少挑选一名“优质贫困户”,就是有劳动能力、肯吃苦的来基地打工,学技术,然后带动本村贫困户在家种植,基地免费提供菌棒,并保底价收购。

  不到一年时间,食用菌产业效益显现。

  基地日用工80多人,人均每天务工收入120元。贫困户在家种菌棒,户均增收1500元,年底还有分红。

  记者了解到,今年阳新整合扶贫资金7.9亿元,加速推进533个产业扶贫项目,确保村村有主导产业;引导贫困户发展“六个当家”产业9500个,带动贫困户1.7万户,让户户有增收门路。全县发展特色种植养殖6.2万亩,贫困户带动率69.3%。

  扶贫干部配齐配强

  脱贫攻坚任务繁重,需干部因户施策、对症“下药”。

  黄颡口镇花果村,村委会路口挂着一块块“立言牌”,全村47名党员个个“立言”。

  “以德做人,以诚做事,打造一个新花果村。”这是驻村第一书记李加南的扶贫志向。他多方联系,引来投资120万元建成现代化养鸡场,投资50多万元建仓库,引进创新鞋业,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被称为“拼命书记”。

  “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李加南带领村民,“村立约、族立训、家立规、人立言”,规范村规民约,传承族训祖训,党员立言立行……寻衅滋事的少了,歪风邪气净化了,打牌玩乐不见了,涌现出了一批拾金不昧、孝亲敬老、勤奋劳动的典型。

  记者从阳新县委组织部了解到,阳新坚持把熟悉党群工作的干部派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贫困村;把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派到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脆弱的贫困村;把熟悉社会工作的干部派到矛盾纠纷突出、社会发育滞后的贫困村,诞生了诸如“妇女队长”、“最可爱的人”、“贴心人”等扶贫干部的“雅号”。

  截至目前,全县选派211名优秀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派出驻村工作队329支、队员943人,实现贫困村、插花贫困村全覆盖。

  多管齐下吸引“阳商回归”

  在农村,贫困的根源一方面来自于天灾和疾病,另一方面还来自传承了数千年的小农意识。

  农民思想不解放,扶贫等于白忙活一场。农民思想要解放,得靠能人帮忙。

  掌握了相对正确的思想、拥有稳定执行的举措和对市场有着充分了解的“领头羊”,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今年全村腊米卖完了,收入近2000万元。”今年这个村子的腊米在市场上打了个大胜仗,枫林镇坳上村支书刘训志乐得合不拢嘴喜不自胜。

  坳上村1958名村民,447人是贫困户。过去,村“两委”组织涣散,没有战斗力,村集体负债180万元。

  4年前,刘训志回乡当选村支书。

  他闯荡市场多年,脑子灵、信息畅,带领村民种腊米、开苗圃、修公路、建新居,村容村貌一天一个样子,农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

  阳新县精准扶贫指挥部负责人王贤锐说,阳新围绕抓党建、促脱贫、兴乡村的切实需要,请回一批能人任村干部,成效明显,当前,阳新县有一大批能人村支书扎根农村,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

  家乡的变化,也吸引了大批“阳商回归”。在北京经商多年的张鸿辉回到家乡龙港镇石下村,成立阳新豚养殖基地,建立阳新豚育苗、养殖、深加工、销售产业链,免费为贫困户发放12万只豚苗,带动一方产业兴旺。

  目前,该县共吸引106名能人返乡创业,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132个,带动贫困户就业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