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建动态 > 阳新县

阳新腊米富乡村 特色产业助脱贫

发布时间:2018-07-09  来源:黄石日报

  4日上午,骄阳似火。

  阳新枫林镇坳上村苦竹塘半山腰,村民柯于宝、叶冬梅夫妻俩猫在腊米树下,小心翼翼地将一蓬蓬药香扑鼻的腊米子采摘入篮。

  一篮子鲜腊米毛重20斤,晒干后足有4斤干货,按眼下最低的150元一斤算,这一篮子腊米能给他带来600元收成。夫妻俩辛苦一天,保守进账20张百元大钞。

  对于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当地群众来说,这样的收入,简直就是“抢钱”——在腊米树上随便撸一把叶子就能当钞票。

  针对这两年腊米价格涨到收购价最高到了240元一斤的现状,阳新抓住时机,迅速扩展腊米产业,光枫林镇种植面积就超过两万亩,今年一万多亩挂果,总产量逾300万斤。

  腊米,又名吴茱萸,是我国名贵中药材,可“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散寒解郁”。

  在阳新,腊米种植已有2000余年历史,地处幕阜山脉与横立山脉交界处的枫林镇,是阳新腊米的主产区,也是鄂赣地区为数不多的腊米产地之一。

  “阳新腊米看枫林,枫林腊米看坳上。”枫林镇镇长杨寒说,坳上村和樟桥村家家户户种腊米,遍布房前屋后、犄角旮旯。

  在坳上村山间公路,江西牌照汽车不时驶过。

  “都是来村里收腊米的,现在坐在家里就把腊米卖了。”坳上村支书刘训志喜气洋洋。

  难怪他喜得合不拢嘴:今年腊米价格涨势汹涌,方兴未艾——本地老品种一斤干果卖150元左右,新品种一斤干果最高卖240元。

  因为见机得早,早在3年前坳上村就大面积种植腊米,如今已超6000亩规模,产量保守估计9万斤,今年综合效益将突破2000万元。

  村干部柯金昌说,腊米产业不仅让村民脱贫,全村486户,超过60%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还让部分村民致了富,柯善武、黄龙水、柯先发……一批种植大户今年收入多则七八十万元,少则二三十万元。

  7月初,火辣辣的太阳阻挡不住村民采摘腊米的如火热情——腊米的采摘期也就两周左右,时间过了就不值钱了。

  柯爹爹今年76岁了,身体硬朗得很,眼看腊米产业火热,他跟老伴儿也种了几亩地,今年收入预计可达10万元。

  樟桥村与坳上村相邻,也是枫林镇腊米种植大村。

  村支书胡坤文说,该村村民自种腊米1500亩,户均2亩,今年有1000亩挂果,预计可产干果15吨以上。“今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6户以上,户均收入超过5万元。”

  这几天正值忙碌的收获时节。收获的鲜果要马上在太阳下连续暴晒3天,色泽和品质是卖上好价钱的保证。

  为了长远发展,去年底,坳上村投资20多万建起烘干房,一次可烘干5000斤鲜果;今年6月底,樟桥村投资50万元的自动烘干房也投入运营,一天可以烘干鲜果8000斤,“从鲜果进设备到干果出来,只需4小时”。

  历史上,阳新县是腊米种植大县。腊米,曾与该县的苎麻产业一度成为“并蒂莲”,给群众带来稳定收入。

  阳新县特产局局长何中坚说,全县腊米种植高峰时有近4万亩,上世纪90年代末和2010年前后,因腊米价格太低,全县出现两波砍树潮,每次都导致腊米种植面积减少一半以上。

  柯玉林种植腊米30多年。他说,1984年左右最高时一斤干果卖34元,后来价格一路走低,2元都没人要,持续了三四年后慢慢稳定在10元左右,近10年时间,这期间好多人把腊米树都砍了。

  近几年,腊米价格“蹭蹭蹭”上涨,又激发了全民种植热。光枫林镇种植面积就超过两万亩,今年一万多亩挂果,总产量逾300万斤。

  腊米价格的快速上涨,催生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按阳新年初制定的规划,今年全县要新增腊米种植1万亩,枫林镇计划2019年腊米种植面积提升到3万亩。

  腊米产业火热,背后同样孕育着风险,比如市场需求、价格涨跌、种植技术、产品低附加值等。

  为了引导该产业健康发展,阳新一方面积极培育种苗基地和加工基地掌握主动权;一方面加快成立“中药材协会”,邀请农业新型主体、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加盟,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在新品引进、市场销售、信息分享、技术保障上为全县腊米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先行者也在探索道路。以坳上村为例,该村正积极与中药生产企业沟通,期待引进企业进行腊米深加工,提高腊米附加值。“赚第一手钱,争取成为行业龙头。”

  未来几年内,腊米产业有望成为阳新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