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建动态 > 阳新县

“会说话”的文化墙

发布时间:2018-04-08  来源:黄石日报

  3月29日,阳新县黄颡口镇泵站村阳光明媚,春风习习。

  在村道两边的墙壁上,一幅幅文化宣传画映入眼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廉政建设、歌颂共产党,政策入画通俗易懂;

  医圣故里、传统美德、国学经典、二十四孝,犹如一道历史画廊徐徐展开;

  新鲜鱼,白米饭,锅巴粥,萝卜菜,道出农家一粥一饭特色。

  这些作品遍布该村,加起来超过了1200米长。当天上午10点多,74岁的主创者石教育骑着电动车,头戴一顶宽檐箬帽,从文化墙前悠然而过。侧面墙上,正是他手写的“道路建成风景线,村庄建成景区,庭院建成景点”字样。

  泵站村处于长江南岸,海口湖畔,人均只有3分多地,1804人的村子,700多青壮年外出打工。

  “以前鸡毛蒜皮的事天天有,每天都闹到村委会。村干部疲于应付,没有精力谋发展。”村支书马劲松说,村子发展不快,根本上还是“思想贫困”,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制约村子发展的“拦路虎”,一日不解决,一生难发展。

  “要改变大家的思想,就要用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2016年,村委请来阳新县文化馆退休回村的石教育,商量建设文化墙。

  石教育找来两位60岁的老友孔繁良与柯善奇。“三个‘臭皮匠’年龄加起来快200岁了,总算琢磨了一点东西出来。”

  三人各司其职,将村里8个组的墙大致规划好,写什么,画什么,心里有谱。

  “村里有24个姓氏,少一个姓氏都有可能闹意见。为了摸清这个数字,我挨家挨户去问,起码跑了10天。”石教育说。

  一笔一画,鲜艳的颜料在3位老人的笔下变成了一幅幅“会说话的图画”,单调的墙壁变得“精彩万分”。

  “我孙子特别喜欢这些墙画,我也学了不少,乡村振兴、医保啥的,都看得懂。”71岁的村民梁传宝一边在文化墙前给孙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一边告诉记者。

  “以前大家晚上的活动就是打牌,一坐一整晚。”村民廖杏说,现在乡亲们有时间就到小广场跳舞,还组织比赛,要不就陪老人散步,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村里要修路,廖杏主动拆掉挡道的厨房,让位于村里的公益事业。

  文化墙教化人心的作用显而易见。

  “现在没人到村委会扯皮拉筋了,可以一心一意谋发展了!”马劲松指着村头的一处工地,远远可听见机器轰鸣声。那里是泵站村引进的搅拌站,每年可为村里贡献5万元收入。

  泵站村群众自留地很少,以前流转土地困难,谈好的项目进不了村。现在农民的观念转变了,“伸脚拦别人,自己也会摔跤,不如心往一处想,大家一起发展。”

  如今,只要听说村里要搞项目,土地流转的工作很好开展,光伏发电站建好了,家俱厂、制衣厂也马上开工。

  文化墙,传文化,变思想,推动了村里8个理事会的成立。每个组党员带头,参与文化墙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让群众精神生活丰富起来,悄然统一了思想,将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

  走在新修的村道上,一边是美丽的墙画,绿树成荫;一边是错落有致的房屋,一步一景。

  去年,泵站村成功脱贫出列,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成了“扶贫先扶智”的一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