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建动态 > 黄石港区

黄石港“三步走”托起服务业强区

发布时间:2018-07-09  来源:黄石日报

  夏日的黄石港,湖光山色,绿树成荫,恰似一幅美丽的风景图。

  在这如诗如画美景的点缀下,位于迎宾大道黄石物流中心内的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是一派火热的建设场面。该产业园面积7000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将引进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等七大模块企业,着力建设一个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鄂东人才智库。

  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只是黄石港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项目,到目前,黄石港区的现代服务业迎来了明媚的发展春天,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曾几何时,民间流传着一句“一到黄石港,处处机器响”的说法。那时的黄石港,不仅是黄石有名的工业城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全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商贸中心,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市城区中的领先地位。

  然而,到了2010年前后,随着传统工业被逐步淘汰,黄石港这片工业老区陷入了萧条的境地。“到了黄石港,机器都不响”成了当时的自嘲。

  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工业生产给城市带来了诸如噪音、污染等诸多问题,这也迫使着工业退出城区。

  “那个时候很难找到能盖新商铺的地方。”一位退休老干部回忆说,黄石港区当时的传统工业逐渐丧失竞争力,关门的关门,外迁的外迁,50.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处可见闲置废弃的老厂房,却很难找到一处发展新业态的空间。

  面对发展前景的举步维艰,2011年,黄石港区委区政府思想一变天地宽,决定将这个老工业城区进行“腾笼换鸟”、“退二进三”,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重铸昔日的辉煌。

  黄石港区将江北农场规划为工业园区,一方面将城区内原有的工业搬至工业园区内,另一方面,将引进来的工业项目安排到工业园区落户。通过几年来的努力,黄石港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基本上离开了城区,异地落户。腾出来的土地,通过旧城改造等举措,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

  然而,服务业对于当时的黄石港区来说,处于低迷、落后的境地。那时,能拿得出手的只有金虹大厦和新百百货两家商场,剩下的就是一些“提不上筷子”的旧门面,背靠着成片的破旧厂房。

  面对老工业丧失殆尽,新业态无处安家的现状,黄石港区审时度势,决定采取“三步走”。

  第一步: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提档升级。曾经的服务业主要是商贸服务业,这些服务业基本上都是零星化的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对此,黄石港区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这些服务业提档升级,壮大经营,扩大规模。同时,着力构建“三横五纵”基本骨架,以“改造一条街、建设一个市场、经营一类商品”为模式,着力打造南京路精品服饰、武汉路电子产品、芜湖路休闲娱乐等特色市场和特色街,提高规模档次,增强聚集效应。

  第二步,通过棚户区改造,拓展发展空间。早在8年前,黄石港区就进行了旧城改造,拆除一些废弃的旧厂房,用于发展服务业。特别是2015年以来,黄石港区抢抓国家“棚改三年计划”契机,总结前些年旧城改造工作经验教训,转变工作理念,改革征收模式,创造出棚改工作的“黄石港速度”,为形成棚改工作“黄石模式”积累了经验。

  近三年来,黄石港区启动实施重大棚改项目17个,申报专项资金78亿元,涉及住户1.2万户,完成征收拆迁面积270万平方米,腾退土地近千亩,有力地拓展了城区的发展空间。

  第三步:引进一批高档次的现代服务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诸如现代物流、信息传输、企业管理、法律服务、市场策划、社会中介等现代服务业。

  在引进中,黄石港区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多次组织现代服务业专项招商推介活动,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名商、名牌、名店。如中国服务业500强中的中商、中百、武商、新百,以及广发银行、中信银行等,使服务业的档次得到很大提高。

  特别是黄石万达广场,总投资超过55亿元、占地面积17.1428公顷、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涵盖大型购物中心、室外步行街、高端住宅、精装公寓、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等多种业态。项目在填补黄石港区现代化综合性商业空白的同时,每年带来近亿元的税收和提供万人以上的就业岗位,成为黄石新的城市商业中心和新地标。

  为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黄石港区每年拿出2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服务业做大做强。并放宽市场准入、强化用地保障,为现代服务业专业高端人才提供公寓、家属就业、子女就学、就医等服务。

  服务业发展的“三步走”,使黄石港区走出了困局,走出了经济发展的新天地。据了解,到目前,黄石港区共有个体工商户16027家,服务业企业1497家,其中限上服务业190家、限上商贸业126家、限上房地产业56家。2017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29.68亿元,同比增长8.5%。

  从工业城区到服务业强区的演变,黄石港区走出了一条科学的绿色发展之路;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